第60章 領銜:劉上洋(4)(2 / 3)

從建築學和美學的角度看,這不能不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可見,對於一座供人們登高抒懷的古代樓閣來說,如果失去了高度優勢,失去了視線的寬廣和通達,也就失去了其基本的功能和意義。

人們讚美西安大雁塔的雄偉,並不是因為它是古老佛教的象征,而是因為在今天日新月異的建設中仍保持著一塔矗立的氣勢。

人們驚歎巴黎凱旋門的壯觀,不僅因為十二條大道以它為中心呈放射形向四麵伸展,更因為它從建成至今一直是巴黎老城區的最高建築。

因此,麵對那些曆史文化名樓,人們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千萬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好它們的原始風貌,保護好它們周邊的原始環境。否則,我們就會失去一段曆史的文化高度,失去一段曆史的文化視線,失去一段曆史的文化空間。

滕王閣,人們期盼著你重新高聳在南昌城頭。

滕王閣,人們期盼著你重現昔日的人文輝煌。

把握時代的高度

華文

非常欣喜地讀到了劉上洋的這本散文新著。在這本散文集中,收入了他多年來創作的不少優秀篇什。這些作品在報刊上發表後,或獲獎,或被選載,既在讀者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贏得了文學評論界的熱情關注。

不朽的文學經典往往蘊涵著時代的理想。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說的就是文學與時代的關係。任何文學藝術創作,都離不開時代,何況散文這種最簡便、最自由的文體,更可以從多側麵、多角度、多層次去表現時代。劉上洋的作品之所以能夠在繁花似錦的散文園地裏引人注目,首先在於他的創作總是站在時代生活乃至人類命運的高度,來審視和觀照散文題材,開拓新的題材領域,並發掘或創新題材的意義。反映毛澤東1965年重上井岡山的《高路入雲端》,就是一篇具有強烈時代意蘊的大氣之作。作者從黃洋界那高入雲端的路寫起,深情地回顧了毛澤東率領軍民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勝利道路的情景,熱烈讚頌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道路及其前途命運的勇敢探索。整篇作品立意高遠,旨深境闊,曆史和現實交織,寫景抒情與議論說理相互輝映,既給人以超時空大跨度的史詩般的厚重感,又給人以披荊斬棘奮勇前行的使命感。這篇作品的出色,就在於沒有就曆史寫曆史,而是從革命曆史題材的富礦中開掘出了永恒的時代意義。可以說,類似關於緊扣時代和人類命運的作品,幾乎貫穿於劉上洋的整個散文創作中。我們從他的《好漢坡情思》《呼喚亞馬孫》《馬塞馬拉協奏曲》《澳大利亞散記》《聖保羅印象》《沙漠中的大都市》《初攬美利堅》等篇章中,都可以看到他關於自然生態環境、關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關於民族文化、關於人類文明進步等有關人類發展現實和未來的思索。正因為作者懷著一顆真誠的心去擁抱時代,關注時代,體察時代,所以他的散文不僅體現了一種準確把握時代的高度自覺,而且洋溢著一種與時代共命運的執著情懷。

著文章,寫文章,要傳道義,擔道義。這是中國文學的優良傳統,也是文學作品的內在精神之魂。一篇優秀的散文,必定閃耀著思想的光輝,必定給人以思想的啟迪。如果沒有思想,就是文字再美、形式再新也是蒼白膚淺的。縱觀古今中外那些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也無一不是以思想深邃打動人的。劉上洋的散文,也正是以其有較強的思想性而見長的。他出國訪問考察,留下了不少墨跡。但他不是簡單地去描寫異國他鄉的人文曆史、山水名勝和民俗風情,而是用冷峻的目光用心地進行審視和提煉,或者穿透現象直逼其本質,或者通過深入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在連續十年經濟不景氣的日本,他目睹首都東京人們仍然沉醉在一派喧鬧繁華之中,馬上敏銳地意識到這表象的背後,分明是一種危機,是一種比經濟危機更可怕的人的精神危機。在實現統一多年後的德國,柏林牆雖然早已被推倒了,但他卻洞察了依然存在於東西柏林人心中的“無形的柏林牆”,並敏銳地捕捉到發生在馬克思銅像前的感人場麵,堅信“用真理鑄造的信仰之牆是任何力量也摧毀不了的”。在滿目廢墟的羅馬,他為羅馬人沒有在廢墟上去恢複和重現古羅馬的壯麗輝煌而是獨具匠心地將廢墟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而感到無比的慶幸,因為他認為殘破的廢墟是曆史的遺物和文明的見證,是完整曆史的映照,毀掉了廢墟也就毀掉了曆史和文明,隻有尊重廢墟,才能超越曆史,去創造新的輝煌。這裏不僅體現了作者一種思接千年、神追萬裏的深沉寬厚的曆史情懷和曆史眼光,更重要的是把人們對廢墟的認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有一種雄視古今、穿透未來的思想力量。在南非的好望角,他麵對兩洋交彙的壯景,回想當年葡萄牙人搏風擊浪繞過好望角,而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卻在距此一步之遙的東非海岸駐足不前,白白錯過這重大地理發現的曆史,發出了一連串的追問。這些追問,直指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步步緊逼,犀利沉重,扣人心弦,發人深省,強烈地傳達出作者對我們民族曆史文化的反思,從而使作品獲得了更多的思想容量,獲得了更多的思想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