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女報》采訪報導全文
前二十年,她因為出身問題抬不起頭:後二十年,她因為丈夫女兒吃盡了苦;這二十年,她因為重拾尊嚴挺直了腰;從五十歲起,和工程丈夫平起平坐。
一個女人可以承受多少命運的捉弄?在逆境中,女性可以創造怎樣的奇跡?相信長沙市冬瓜山二村的唐美珍可以給出一個令人折服的回答。
20歲以前,唐美珍一直生活在別人的白眼裏,因為父親是黃埔軍校武岡分校第十期學員,她成績優異卻不得不過早輟學。
結婚後,“文化大革命”開始,唐美珍的丈夫因為出身問題受到衝擊,隻好躲到外地工作,她一個人拉扯著兩個女兒長大。
可是生活的重負沒有壓垮唐美珍,“文革”一結束,她就鼓勵丈夫報考大學。在唐美珍的鼓勵和支持下,丈夫成了教授。
好不容易盼來了幸福的生活,唐美珍卻不滿足,她想和教授丈夫平起平坐。
今年61歲的唐美珍如今已經實現了自己當初的想法。本報第2版將帶您去見識這位不甘平庸的奇女子。
2003年2月,當筆者走進唐美珍家的時候,這個今年61歲的老太太早已是成就非凡: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15萬元的商品房,丈夫當上了教授,女兒因工作在國外……這一切的背後,是一個曾因為父親的國民黨軍官身份而被人罵做“黑五類”的女人走過的一段傳奇而辛酸的曆程。
出身問題注定多難生活
1942年,唐美珍出生在湖南湘潭近郊的一農舍裏,祖父是碼頭工人,扛過箱子,拉過商船,飽受鞭打與饑寒之苦;父親曾是黃埔軍校武岡分校第十期學員,後任國民黨軍隊連長、營長。唐美珍的童年就是伴隨著父親動蕩與逃亡的軍旅生涯度過的。
解放後,唐美珍的父親從部隊逃回湘潭老家,為了隱瞞身份,全家於1950年投奔到長沙一親戚家。
剛到長沙的時候,他們住在靈官渡口的一棟土樓,全家五口人的吃喝拉撒都在一間不足十平方的單間裏。當時父親幫人挑糞,一天才賺幾毛錢,孩子們餓了,就去河邊撿人家洗菜丟的菜葉吃……
1953年,“三大改造”的完成讓唐家的生活好轉起來,做小販的唐父被安置在一家供銷社做搬運,唐美珍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一家公立小學,那一年她11歲。童年時期生活的艱辛讓不諳世事的唐美珍早早成熟了。為了賺取自己10塊錢的學費,弱不禁風的她推著比自己還高一截的單車走到鄉下。上初中以後,比同學大好幾歲的唐美珍十分勤奮刻苦,她優秀的成績和出眾的能力更是被老師們所喜愛和欣賞,老師提拔她當班長,推薦她進學生會,甚至還讓她代課……
1958年,將身份隱瞞了十幾年的唐父看著家裏生活一天天好起來,女兒一天天懂事起來,就做出了一個決定——去自首。
“當時父親對我們說,以前是怕連累家裏老小才不敢說,現在全國都在搞恢複建設,政府對‘反革命’可以寬大處理,我的問題應該不會怎麼樣。”唐美珍還記得,拿定主意的唐父走進街道辦事處,在說清情況後,果然被“從輕發落”——在原單位進行勞動改造。從此,唐家這個守了十幾年的“秘密”被傳開了,鄰居街坊們都投來了異樣的目光,在學校原本很受老師器重的唐美珍也因為父親的問題而受到了鄙夷和冷落,她的人生開始走向低穀。
她積極要求進步,多次申請入團,可學校領導因為她“出身”不好,就是不批。學生會幹部開會,就是不讓她去,還說堅決不能讓“黑五類”參加會議……這些給唐美珍很大刺激,從此,一個活蹦亂跳、愛說愛唱的姑娘變得沉默寡言,學習一落千丈。那時,她已經20歲了。父親年紀大了,為了挑起家庭的生活擔子,沒等畢業,她就輟學走入了社會。
她去居委會想找個活兒,可居委會的幹部們因為她父親是反革命都瞧不起她,就是有崗位也不安排她。走投無路的唐美珍不願墮落風塵,隻好拖著瘦小的身體去賣血,到河邊拖船……這樣一過就是兩年。
相似經曆帶來苦澀愛情
1964年,年滿22歲仍沒有一份正式工作的唐美珍經人介紹,認識了當時在嶽陽發電船上做炊事員的張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