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九龍不是一個傳說(1)(1 / 2)

陳啟文

一個傳說命名了九龍。這個傳說並沒有什麼新鮮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一位天子巡遊到了這南海邊地,老人家舉目四望,但見這樣一個半島,三麵被大海環繞,還有八座山如龍脈一樣環抱,連聲讚歎,好,這地方好,八龍,就叫八龍吧!這時有一個聰明的隨從提醒他,陛下貴為天子,也是人中之龍,這裏應該是九龍啊!皇帝於是龍顏大悅,連連點頭,從此這裏便被命名為九龍。

這是傳說,當不得真的。九龍不是一個傳說,九龍是一個半島。看看現在的香港版圖就知道,九龍是一個東南西三麵都被維多利亞港灣環繞著的、和港島僅有一海之隔的半島。說到香港,對內地人其實是一個含糊而籠統的概念,也就是大香港的概念,把港島、九龍和新界等香港行政區的整個版圖都囊括了,而且一概都稱之為香港。但香港人說到香港,是有很清晰的區分的,香港,特指香港島,這是香港本土,也是大香港的中央區,然後是九龍、新界。其實,總麵積一千一百多平方公裏的香港版圖,香港島隻有七十多平方公裏,隻占百分之七左右,而包括九龍在內的香港新界的麵積最大,約有九百八十平方公裏,占香港陸地麵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此外,香港還有散落在海洋中的兩百多個島嶼,這些島嶼有的麵積也不小,其中一個最大的用英文命名的Lantau島就有兩個港島大。

而香港島之於整個香港政區,也比九龍、新界等地的港人更有優越感。不能說是整個香港島上的人都是這樣,但在我和很多港人打交道的時候,都會發現他們在不經意中流露出來的某種優越感。我暗自猜測,這可能與英國的殖民化有關。殖民文化是非常吊詭的,時間長了,就會把一些東西確認下來,包括你曾經非常敵視、深感屈辱的、甚至反抗過的,在歲月流逝中你都會潛移默化地接受,甚至化入骨血,傳承下來。一般而言,殖民越久,殖民化程度越深,這裏人的優越感似乎也越強。香港島是1860年根據中英北京條約割讓給英國的,同時割讓的還有九龍半島南端最接近香港島的一部分。這也使得九龍一直被稱為“香港的姐妹”,也一直是僅次於港島的繁盛市區。但由於很長時間沒有溝通港島和半島的橋梁,九龍半島也就相對要滯後於港島的發展速度,這也是港島和半島在一段不短的時間裏難以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原因之一。

三十八年過去,時至1898年,也就是戊戌變法那年,清政府再次被迫和英國簽署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整個九龍半島和九百多平方公裏的“新界”從當時廣東東莞的版圖上一筆劃出來,租給英國九十九年。這些租借地,雖然遠遠趕不上殖民地的蓬勃發展,但比中國內地的發展無疑要快得多。經曆了百餘年不再重複的時光,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九龍現在不但是組成大香港的三大區域之一,也是一片流光溢彩的景象。這裏人口已超過兩百萬,差不多占了全香港人口的三分之一。走進九龍,你能感覺每一條大街都在繁華地延伸,半島東、西部是人口稠密的工業區,北部是住宅區,南部,也就是當年最早的殖民地,更是著名的商業都會,每個人來到香港,可能會錯過許多地方,但絕對不會錯過這一小片燦爛的土地,尤其是尖沙咀、油麻地及旺角—俗稱油尖旺的這一購物天堂,其繁華程度已與港島不分高下,尖沙咀中心、帝國中心、好時中心、南洋中心……一路走過來,商店銀樓鱗次櫛比,還有富豪酒店、海景假日酒店、香格裏拉酒店,購物,飲食,娛樂,應有盡有,不過,也有人歎息,這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文化。

如此說法,或許有些刻薄了。對殖民地時代的情況我不太知道,但在現在人口稠密的西九龍,香港特區政府正在把這裏打造成一個文娛藝術區。香港對任何城市設施建設都會廣泛征詢公眾的意見,他們想到要幹什麼,提出來要幹什麼,一開始不是政策,而是建議,譬如說打造這個占地四十二公頃、由政府斥資的土地谘詢文件,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谘詢,建議區內四十二公頃的土地,四成屬文化設施約一百九十億港元的文化項目,先要廣泛征求公眾的意見,而且決不是作秀,不是走過場,公眾有什麼意見,都是要公開、透明地發布的。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谘詢委員會經過廣泛的谘詢,對西九文化區的綜合功能進行了最接近公眾滿意度的規劃,除了文化藝術設施的投入,其中的四成土地用於住宅和酒店建設,而住宅項目不多於兩成,其餘兩成土地用於餐飲、零售及娛樂。為此,港府還專門成立了西九管理局,以自負盈虧方式,發展和持續營運西九文化區的各項設施。據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表示,西九文化區在營運的首四十六年,不但不會用納稅人的錢來搞文化,而且可為香港經濟累積帶來七百多億元的增值額,在工程建設和以後的經營中,估計可以為社會創造超過一萬一千個就業職位,三十年後可望超過兩萬多個,此外,這裏每年還可以吸引超過四百五十多萬來港遊客,為香港每年額外帶來三十七個多億的旅遊收益。他們是貨真價實地在投入文化建設,包括分兩期興建十多個不同類型、規模,適合不同表演的藝術演出場地,包括音樂廳、戲曲中心、大劇院及大型演藝場地,還有博物館、展覽中心和其他文化設施。而在博物館建設方麵,這裏將建成一個打破傳統界線、以時代特色發揮博物館功能的嶄新文化機構,使視覺藝術融彙於日常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