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字之改,可謂畫龍點睛,意味深長。
可不是麼,在前進的道路上,像黃洋界這樣艱難險峻高入雲端的路我們都能翻越,那世界上還有什麼樣更高更險的路我們不能跨過呢?
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需看。
如果我們往深處想想,毛澤東在這裏所說的高路,看起來是指黃洋界的路,其實是指他所開辟的井岡山道路。
對於中國革命的偉大征程來說,井岡山無疑是勝利的起點。
而起點往往是最艱難最險惡的。
耐人尋味的是,毛澤東這次重上井岡山,也是沿著當年的路線行進的。
還是那山,還是那水,還是那橋,還是那村。現在看來這條路是那麼的清晰,而在當時卻是那麼的模糊。
車輪滾滾,毛澤東的心潮也隨之滾滾。
他想起了“八七”會議。在武漢的一間房子裏,他痛心疾首地分析了陳獨秀在國共合作中由於不堅持我黨政治上的獨立性和主動放棄軍事上的領導權而最終導致轟轟烈烈大革命失敗的教訓,指出政權是從槍杆子中取得的,主張靠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實行武裝暴動。隨後,他就主動請纓,夾著一把油布傘,來到湘贛邊界的山區,發動和領導了秋收起義。
這可是一次非同尋常的起義啊!在此之前,我們黨發動的都是城市暴動,而這卻是第一次在農村舉行起義。
車窗外,是不斷晃過的田野和山巒。大地一片蔥綠,陽光格外明媚。毛澤東不由得幾次轉頭朝北望了望。他又想起了文家市。
在這個隻有百餘戶小鎮的一所名叫裏仁的普通學校裏,他主持召開了一次極不普通的會議。秋收起義的原定目標是攻打長沙,因為在進軍途中遭到強敵的攻擊,部隊傷亡慘重,迅即由5000人銳減至1500人。起義軍究竟向何處去?就是在這次會議上,他當機立斷,放棄攻打長沙,帶領部隊改向羅霄山脈中段轉移退卻。
這是一次迫不得已的轉移,也是一次決定起義軍命運的退卻。但是轉移是為了尋找新的方向,退卻是為了更好的前進。
於是,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也在這次轉移退卻中漸漸露出了一些端倪。
小車在江西永新的山穀裏穿行。兩岸青山夾著一彎碧水,映襯著藍天白雲,不似圖畫,勝似圖畫。毛澤東一會兒朝前看看,一會兒微微閉上眼睛。當他得知前麵不遠就要到達三灣時,臉上頓時現出興奮的表情,當年的情景又重新呈現在他的眼前:由於連續行軍,長途跋涉,士兵掉隊的掉隊,逃跑的逃跑,加上在萍鄉蘆溪遭遇敵人的阻擊,部隊從文家市出發到達三灣時隻剩下了700多人。悲觀失望和懷疑動搖情緒如瘟疫一樣在官兵中蔓延,部隊士氣低落到了極點。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就在這個風景優美的小山村裏,他對部隊進行了改編,將工農革命軍一個師整編成一個團,同時把黨支部建在連上,實行官兵平等。然後又在村頭那棵千年紅楓下向部隊發表了鼓舞軍心的講話。從此,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誕生了。
三灣改編,減少的是數量,得到的是質量;改掉的是落後,得到的是新生。改編,是一種重塑,是一種壯大,是一種發展。
過了三灣,就是古城了。這座小鎮原是寧岡縣城的所在地。公路從街道中間穿過。在街邊一片低矮的房屋中,有一座寬大屋簷的房子顯得分外突出,兩棵蒼翠的大榕樹猶如忠誠的衛士聳立在門前,這就是當地頗有名氣的聯奎書院。在小車進入鎮裏時,毛澤東不由地多次掀開窗簾,凝望著綠陰掩映的這座不平常的建築。他永生不會忘記,就是在這裏召開了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當討論部隊往哪裏紮根時,與會人員一致認為,井岡山不僅山深林密,遠離城市,交通不便,而且反動統治力量薄弱,群眾的基礎較好,是最有利於革命力量生存和發展的好地方。所以會議最後決定把井岡山作為秋收起義部隊的立足點。
這是一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正確決策。就這樣,中國革命的第一個農村根據地在井岡山建立了,中國革命的重心也由此實現了從城市向農村的戰略性轉移。
小車在繼續前進,離井岡山越來越近。回憶的閘門也穿越時光的隧道,不斷在毛澤東深邃的腦海中打開,那可是一段艱險困苦至極而又輝煌難忘的歲月啊!
在大倉村,也就是古城會議後的第三天,他帶著幾個人,不拿一槍一彈,冒著殺機四伏的危險,同袁文才進行會麵,並在此後開啟了我黨將綠林武裝改造成為工農革命軍的先河。
在荊竹山,他站在一塊巨石上,鄭重宣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是為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具有鐵的紀律部隊的莊嚴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