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看文化和文化的看(2)(1 / 3)

巴林是個小國,沒有令人稱道的名勝,也沒有令人震撼的古跡,但巴林人卻善於用形象來塑造國家和民族的精神。一棵樹、一口井、一座橋,已經成為巴林人的向往、追求和精神價值的象征。巴林是個小國,可她的胸襟卻不小,坦坦蕩蕩,一覽無餘,人們可以從巴林人對“三個一”的尊崇中了解到他們的大氣,一種精神文化的氣象和氣魄。

小國之大氣,比大國之小氣要好上百倍。

八、博物館是國家的祠堂,陳展的是民族的家譜

巴林人十分在乎客人去參觀他們的博物館,認為這是對他們國家和民族的尊重。

巴林在國家擺脫貧困,經濟得到發展後,花巨資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博物館。博物館緊臨波斯灣,四邊是開闊的庭院,中間聳立的是乳白色大理石建築,設計古樸而新潮,遠遠看去像是一座穿了新衣的古城堡,又像是一艘停泊在港灣不沉的艦艇。據說其規模、其現代、其宏偉在整個中東也是屈指可數的。一個百萬人的小國,並沒有多少文物古跡,建設如此氣魄的博物館,重要的原因在於他們對自己曆史和文化的尊崇。

一個國家和一個人一樣,當他從潦倒的困境中走出來,開始走向富裕和繁榮的時候,能夠不忘自己的曆史,不忘自己的祖宗,不忘深入自己血脈的文化,委實是值得讚揚的。

巴林博物館的展品不夠豐富,甚至會讓人感到單薄的內容要撐起這宏偉的石頭建築略顯牽強了些。但它畢竟較完整地陳展了巴林的曆史和文明。其實,巴林人是把博物館當做國家的祠堂,這裏收藏和陳列的是民族的家譜。

中國人有修建祠堂,續寫家譜的傳統。修祠堂現在已很少見到了,可續家譜在不少地方還很時興。知道自己從哪裏來,方能找到往哪裏去的方向。了解真實的過去,是為了真實地前行。續家譜是為接續祖宗昨天的香火,當然也是為延續明天這香火的不滅。家族是如此,國家也是如此。

可是,有人把續家譜變成了修家譜。修家譜如果是為了去偽存真、補正謬誤也在情理,但如果是為了修改曆史,為自己今天的發達找出曆史的根據,是為了尋找曆史的榮耀,就大大的可悲了。如姓劉的非要尋根到當年劉邦的漢家天下,姓朱的非要找出些與朱元璋的瓜葛來,姓張的則不惜工本考證是安徽的張還是湖北的張……其實祖宗隻是血緣關係而已,今天的中國早已廢除了封建世襲,血統論早已被打倒,想從祖宗那裏尋找榮耀來滿足虛榮沒有一點意義,想靠祖宗推銷自己也注定不會有什麼市場。

不忘本、不忘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可為了一點光亮,非要找螢火蟲做祖宗也大可不必。

我讚揚巴林人的曆史情結和人文情懷,由此引發了一些關於修家譜的感慨,純屬題外話。

九、比較是循循善誘的老師

一個叫蘇珊的埃及導遊,為了讓中國遊客更通俗地了解埃及的曆史和文明,常常用比較的方法介紹埃及的文物古跡和名人佚事。比如把埃及某女王說成是埃及的武則天,把某法老說成是埃及的秦始皇,把帝王穀說成是埃及的十三陵。這樣對比起來講解,大大增加了中國遊客的興味,也找到了一個向中國人普及埃及文化的絕好方法。

比較確實是個好方法,比較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

本已是塵封凝固的曆史,一對比就變得鮮活生動起來;本來是兩個遙遠且不搭界的文明,通過具象的對比卻成了近距離的溝通;本來是堅硬冰冷沒有生命活力的石人石獸,在對比中卻有了體溫,有了幾分親和感。

對比揭開了神秘的迷霧,對比在差異中尋找到了共同語言,對比使遙遠隔膜變得熟悉親近。

西方大學裏有一門課叫東西文化比較學,其教科書的內容是宣揚歐洲文化中心論。要我看,已是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中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勢在必行,建立一門學問也大有必要和可能。問題是如果強行把一方作為坐標、作為中心、作為正統,把另一方作為從屬或者是陪襯,不平等的比較、蠻橫的比較不成文化霸權了嗎?

比較應該是平等的交流,是包容的互鑒,是汲取的交融,是友善的溝通。不能因比較而引發無謂的爭論,人為製造隔閡和交鋒,再而變成矛盾和衝突。曾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美國學者叫亨廷頓,對世界文明作了一番比較後,斷言世界的衝突將發生在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之間,即“文明衝突論”。這話題當然會引發一場世界性的爭論,慶幸的是讚成亨氏理論的寥寥無幾。文明的多樣、文化的差異,對人類來說是值得高興的事。大千世界,各色人生,大家生活得愉快是因為有千姿百態的文化、多元多樣的文明。如果哪一天,在無端挑起的文明衝突中,某種文化一家獨大、稱霸全球,而其他文化(或文明)都被斬草除根,那會是一種什麼結局?縱然勝利者的文明是一朵國色天香的大牡丹,也可能隻有武則天之類喜歡,而天下的人誰會喜歡百花園中隻有一花獨放呢?不過亨廷頓發明了“文明衝突論”,也並沒有信心百倍地去預言某一種優等文明會獨霸世界,他在其文章的結尾做過如此預測:“未來不是一種普世文明,而是一個充滿不同文明的世界,其中每個文明都得學著與其他文明共存。”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段話雖然不是亨氏去世前夕所言,但已透露了幾分善意,我倒是很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