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霸時期 第五章:諾門坎峽穀之戰(1 / 2)

轉眼到中部的夏、白戰場。

隨著莒都的淪陷,白國逐漸陷入被動。轉眼間,夏軍主力迅速攻破莒都所在的白國南部,中部的將領叛變,白國岌岌可危!

白崇宗逃到北方,夏軍在龍且的帶領下,分成兩隊:一隊約4萬人從與剩下白國接壤的領土進攻;另一隊由龍且親率6萬大軍,從原來的白國中部進發。

陳軍的亓官況也沒放過這個機會,可是,有件事情令他犯難了:到底是要支持白國呢?還是支持夏國呢?

要知道,亓官況是個能文能武的人,自小出生在荊州書香門第的他,10歲便棄文習武,後來也學習已廢多年的“文科”,24歲時考上狀元,被推舉為“孝廉”(古代一個地方職位,我對它了解不多,隻知道是一些有才華,有能耐的人才能當的,陳國大大小小9000多個縣,每100個縣才一個,說明亓官況的能力很大),30歲參軍,39歲因護駕有功,被封為陳國“兵器、鎧甲、衛兵總管”(兵部尚書),後被連連提拔,最後竟“混”成了“全國武裝總司令”(大將軍)。

一個智商如此之高的一個人,會在如此小兒科的問題上飄忽不定,這也是有原因的:支持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會對自己有利,帶來的,也有對自己的不利。

先看看支持白國:亓官況可以以“維護及保護西島治安”為理由軍事攝入,憑自己強大的軍隊,可以迅速打敗夏國,反撲夏國一刀,但一旦白國反水,在自己背後捅他個幾十把刀,把在夏國陳軍與涼國陳軍切斷,那就危險了,照現在這個情勢來看,這個機會很大。不光因為這點,而且幹這種事還要頂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進行,稍有不慎,就完了。

再看看支持夏國:亓官況可以以“立即結束戰爭,早日讓百姓安居樂業”為由,進攻白國,幫助夏國。憑著自己強大的軍事水平,可以輕易“秒殺”白國,然後威脅夏國把攻下的白國北部給陳國。但是,一旦夏國生氣,就會反撲,不過這種幾率很小。真正致命的是比上麵更恐怖的是更強大的社會輿論譴責,一旦引入拓扈參戰,那就有點麻煩了。

到底該怎麼辦呢?

這時候,謀士彭同給他出了一個正好的方案。

彭同,陳國冀州吳縣人,自小6歲父親去世,由母親撫養長大,他也很孝順母親,在他18歲那年,吳縣鬧饑荒。同時,他考中了狀元,被陳僖帝召見入宮,與他徹夜長談,在談話途中,陳僖帝讓他吃幾個蘋果。彭同吃了幾個蘋果,見蘋果個大籽小,色澤紅潤,便想起在吳縣的母親。當時,鬧饑荒的吳縣,即使是黯淡發黃的小蘋果,那也是稀罕物,想到這,彭同想帶幾個回去。便在陳僖帝不注意期間,藏了幾個蘋果在袖子裏。傍晚,談話結束,彭同在作揖時,蘋果不小心掉了出來,陳僖帝很生氣,詢問為什這樣做。了解了彭同母親以及吳縣老百姓的生活現狀,陳僖帝立刻開倉放糧(其實早在之前就放過好幾回了),並封彭同為“感天將軍”(就是個謀士,稱號好一點而已),這次西征也加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