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涼毅宗死了,涼國的精神領袖涼毅宗死了,涼國從強國逐漸衰弱。
涼毅宗生前未生兒女,引起涼國地位之爭:其一的勢力是涼毅宗的弟弟莫齊,支持的有兵部總管王玄,禮部總管李元昊,大臣張國等人;其二是支持涼毅宗的義弟(吳俊海,平反戰爭中認的,情同手足)的兒子莫立威(原姓吳,但後來跟著莫頓姓了),支持的人最少,隻有吳俊海和少量大臣;其三是皇後的哥哥姬發,支持的人有皇後姬麗,太傅、太尉等人。
此三方勢力刮裂涼國:莫齊占領了涼國北、中部,總兵力達13萬;莫立威占據西部,總兵力隻有4萬;姬發占領了涼國南、東部,總兵力達10萬。三方都管自己叫涼國,互相詆毀對方,誰也不讓誰。
我們暫且叫他們北涼、西涼、東涼吧。
這讓陳僖帝看到了機會,陳國皇帝追溯到300年以前的陳留王(那時還沒稱帝)陳勝就模擬了“攻西島圖”,而300年後的今天,他的子孫終於有機會了。
“我決定,立刻組織一百五十萬大軍,由‘全國武裝總司令’(大將軍)亓官況,‘全國武裝副總司令’(車騎將軍)司又,帶領,撥動庫府10億兩白銀,作為經費,遠征涼寇!”陳僖帝大呼。
“臣等遵旨!!”亓官況、司又跪下,齊呼。
陳僖帝彰武10年(公元前1990年),一切都準備好了,向東涼挺近!向西島挺近!向勝利挺近!向統一挺近!
涼武帝姬發憤武二年(公元前1990年),姬發得知進攻後大慌,立刻與大將軍趙立商議對策。
趙立,原拓扈人,後投奔涼往宗(涼毅宗的父親),稱為姬發手下(姬發時任大良造,大良造是掌管土木工程的最高執行官)。此人胸無大誌,但將“仁德”————對百姓如此,對敵人也如此。當年在進攻西涼時,就因敵軍在渡河時,其他將軍主張在敵人渡河中途偷襲,定能取勝,可主將趙立卻說:“這樣偷襲,使敵人士兵屍骨無存,會讓西涼士兵的家屬痛哭流涕,從而怨恨我們,這樣做不仁德,等他們渡過河在反擊。”
眾將軍據理力爭,但趙立是主將,也無濟於事,結果戰死3萬餘人。
這次,東涼可能在他的“仁德”下戰敗。
趙立的手下有一個叫李左車的手下,很有戰爭頭腦,他提出了一個方案:陳軍遠道而來,軍糧沒多少,隻要在海上與他們對抗,別讓他們上陸地,把他們餓死,他們自會回去。
這是一個完美的方案,但並沒有被趙立和姬發采納,原因是:“仁德”。
趙立說:“豈能這樣,敵人千裏迢迢來打我們,我們豈能餓他們?我們要講仁德。”
李左車大叫:“書呆子!書呆子!書呆子!這樣會亡國的!!!”
於是,發生了“良才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