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的喧嘩與騷動中,我們還能找到寧靜的家園嗎?
對林語堂思想中的那份淡定自若與從容不迫,我雖不能至卻心向往之。既有都市的便利與摩登,又有鄉村的寧靜與人情的禮俗化都市;“人類自身之外的偉力”;天人合一的和諧……因為缺少,所以追求。這追求本身,也是一種掙紮與努力吧。
這本書是在我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完成的。寫作過程的痛苦與艱辛自不必多說。現在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總有不堪回首之慨。有時就想,如果時光可以倒流,一切可以重來,是否,我還會有勇氣選擇這條路?隻是沒有什麼可以重新來過,所以,假想便也隻能是假想。
這本書的完成離不開太多的愛與幫助。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曆的增加,就越來越感覺親情的可貴。學生時代的我是很叛逆的。等到終於長大,得償所願飛到另外一個城市,才豁然明白,在這個世界上,父母家人才是最愛我的人,而我心底最依戀最牽掛的也始終是他們。我所做的一切的一切,他們都是我最大的動力與支持。我把這本書獻給他們,我親愛的父母家人。
感謝我的博士導師孔範今先生。似乎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安排,帶著無知者無畏的勇氣,做了先生的弟子。在先生博大精深、見解獨到的文學史世界中,我深受啟發受益頗多。先生治學嚴謹,對弟子要求尤其嚴格,但在嚴厲中卻時時可以感受到他的慈愛與關懷。感謝我的碩士導師卜召林教授,師恩終生難忘!
感謝王兆勝先生,他在林語堂研究中做出卓越貢獻。我在博士論文的準備過程中,曾經對他進行訪談。對我這樣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輩,他不僅沒有絲毫不屑,反而是熱情鼓勵。他說以審美現代性觀照林語堂是一個真命題,鼓勵我大膽寫下去,並且贈予我重要研究資料。這份感動將永遠珍藏心底。
感謝我現在的領導和同事們。走上工作崗位以後,真正感受到成長的裂變。在這個過程中,領導和同事給了我許許多多的關心幫助與支持,包括工作上與生活上,在此送上我最深最誠摯的謝意。
最後,感謝我的先生對我工作的支持。分處兩地的生活充滿艱辛與阻礙,未來的路需要我們更多的付出與努力。
太多太多的師情,友情,親情,在我心裏。
人生分很多階段。這本書,是對過去歲月的一個小小總結。期待未來有更多收獲,但是我知道,做好現在才是最重要的。
①徐訏:《追思林語堂先生》,子通主編:《林語堂評說七十年》第155頁,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3年版。
②台灣《聯合報》大陸社紐約航訊,1965年7月28日,轉引自王衛平、陸梅:《世紀末的回眸與瞻望——林語堂研究60年概觀》,《山東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第82頁。
③賽珍珠:《序》,《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0卷第6頁,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④王炳根:《林語堂——生活要快樂》第53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
⑤林太乙:《林語堂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9卷第316頁。
⑥孔範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卷第765頁,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⑦劉炎生:《林語堂評傳》第148頁,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
⑧[德]卡爾·雅斯貝斯:《時代的精神狀況》第1頁,王德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
⑨[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第4頁,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版。
⑩[法]讓-弗朗索瓦·利奧塔:《非人——時間漫談》第197頁,羅國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11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第106頁,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
12[德]馬克斯·霍克海默、[德]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第186頁,渠敬東、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德]奧·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第579頁,陳曉林譯,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4盧卡契:《論莎士比亞現實性的一個方麵》,楊周翰編選:《莎士比亞評論彙編》下冊第489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
15孔範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導論》上卷第152頁。
16[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麵孔》第343頁,顧愛彬、李瑞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17[德]尤爾根·哈貝馬斯:《論現代性》,王嶽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第9—10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8[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麵孔》第19頁。
19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第5頁,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年)》第10頁,劉尊棋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版。
21[美]艾愷:《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化思潮——論文化守成主義》第1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第5頁。
23[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麵孔》第18頁。
24陳曉明主編:《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第7頁,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美]理查·羅蒂:《哈貝馬斯與利奧塔德論後現代》,王嶽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第54頁。
26[美]梯利:《西方哲學史》下冊第148頁,葛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27劉小楓:《聖靈降臨的敘事》第13頁,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版。
28李歐梵:《徘徊在現代和後現代之間》第150頁,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29[英]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矛盾性》第45頁,邵迎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30[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審美之維》第114頁,李小兵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1[德]馬克斯·霍克海默、[德]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第2頁。
32[德]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33[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16頁,彭強、黃曉京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4[德]馬克斯·霍克海默、[德]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第22頁。
35[英]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矛盾性》第23頁。
36[英]尼格爾·多德:《社會理論與現代性》第81頁,陶傳進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
37[英]約翰·格雷:《自由主義的兩張麵孔·序》第2頁,顧愛彬、李瑞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德]馬克斯·霍克海默、[德]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第27頁。
39成伯清:《格奧爾格·齊美爾:現代性的診斷》第144頁,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0[德]馬克斯·霍克海默、[德]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第173頁。
41[德]馬克斯·霍克海默、[德]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第164頁。
42汪行福:《走出時代的困境——哈貝馬斯對現代性的反思》第28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
4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4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5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5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5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7肖偉勝:《現代性困境中的極端體驗》第91頁,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48[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代性》第44頁,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
49[德]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第37頁,張旭東、魏文生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版。
50[英]約翰·格雷:《自由主義的兩張麵孔》第9頁。
51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第6頁。
52[德]馬克斯·霍克海默、[德]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第1頁。
53[英]齊格蒙·鮑曼:《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分子》第51頁,洪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4[法]波德萊爾:《現代生活的畫家》,《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第485頁,郭宏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55[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麵孔》第48頁。
56[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第83頁,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版。
57[美]馬泰·卡林內斯庫:《現代性的五副麵孔》第48頁。
58AlbrechtWellmer,ThePersistenceofModernity,轉引自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第16頁。
59[美]赫伯特·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第139頁,黃勇、薛民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
60[加]查爾斯·泰勒:《現代性之隱憂》第6頁,程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
61[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第41—42頁。
62[英]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矛盾性》第15頁。
63[德]卡爾·雅斯貝斯:《時代的精神狀況》第15頁。
64[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第176頁。
65[英]齊格蒙特·鮑曼:《現代性與矛盾性》第15頁。
66[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後果》第6頁,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67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第303頁,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
68張光芒:《啟蒙論》第16頁,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
69[德]馬克斯·霍克海默、[德]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哲學斷片》第173頁。
70H。H。Gerth&;C。W。Mills(eds。),FromMaxWeber:EssaysinSociology,轉引自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第15頁。
71陳曉明主編:《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第7頁。
72T。W。Adorno,AestheiticsTheory,轉引自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第50頁。
73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第299頁。
74[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第57頁。
75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第46頁。
76[德]烏爾裏希·貝克、[英]安東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現代化——現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與美學》第224頁,趙文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77[法]摩萊裏:《自然法典》第184頁,黃建華、薑亞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78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第302頁。
79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第330頁。
80劉小楓:《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第335頁。
81[德]弗裏德裏希·席勒:《審美教育書簡》第30頁,馮至、範大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
82[德]弗裏德裏希·席勒:《審美教育書簡》第29頁。
83劉小楓:《聖靈降臨的敘事》第17頁。
84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第15頁,北京:東方出版社1987年版。
85汪暉:《中國現代曆史中的“五四”啟蒙運動》,《汪暉自選集》第313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86孔範今:《論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與文學史重構》,《文學評論》2003年第4期第99頁。
87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第53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88陳獨秀:《敬告青年》,《陳獨秀選集》第16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9陳獨秀:《敬告青年》,《陳獨秀選集》第11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90陳獨秀:《罪案之答辯書》,《陳獨秀選集》第73頁。
91劉為民:《科學與現代中國文學》第13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2胡適:《序》,《胡適文萃》第704頁,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93郭沫若:《論中德文化書——致宗白華兄》,《郭沫若全集》第15卷第151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
94郭沫若:《筆立山頭展望》,《郭沫若全集》第1卷第68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95周作人:《周作人自編文集·知堂乙酉文編·關於近代散文》第58頁,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6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第255頁,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版。
97俞兆平:《現代性與五四文學思潮》第9頁,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98胡適:《四十自述》,《胡適文集》第2卷第413—414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99郭沫若:《論中德文化書——致宗白華兄》,《郭沫若全集》第15卷第152頁。
100郭沫若:《論中德文化書——致宗白華兄》,《郭沫若全集》第15卷第157頁。
101陳獨秀:《敬告青年》,《陳獨秀選集》第16頁。
102汪暉:《中國現代曆史中的“五四”啟蒙運動》,《汪暉自選集》第314頁。
103孔範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導論》上卷第150頁。
104葉誠生:《現代性視野中的中國現代小說》第84頁,山東大學2001年博士學位論文。
105孔範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導論》上卷第151頁。
106魯迅:《墳·科學史教篇》,《魯迅全集》第1卷第25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107魯迅:《墳·科學史教篇》,《魯迅全集》第1卷第35頁。
108魯迅:《墳·文化偏至論》,《魯迅全集》第1卷第53頁。
109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
110蔡元培:《美術與科學的關係》,《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33—34頁。
111蔡元培:《美術與科學的關係》,《蔡元培全集》第4卷第32頁。
112聞一多:《征求藝術專門的同業者底呼聲》,《聞一多全集》第2卷第16頁,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3瞿世英:《小說的研究·上篇》,《小說月報》第13卷第7號,民國十一年七月十日發行,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1年版。
114鄭振鐸:《文學的定義》,《鄭振鐸文集》第4卷第306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115鄭振鐸:《文學的定義》,《鄭振鐸文集》第4卷第307頁。
116張君勱等:《科學與人生觀》第35頁,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7張輝:《審美現代性批判》第140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18參見張輝:《審美現代性批判》第140—141頁。
119張輝:《審美現代性批判》第180頁。
120孔範今:《五四啟蒙運動與文學變革關係新論》,《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第166頁。
121孔範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導論》上卷第155頁。
122茅盾:《導言》,《茅盾全集》第20卷第476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版。
123茅盾:《導言》,《茅盾全集》第20卷第466頁。
124[法]布羅代爾:《資本主義的動力》第10頁,楊起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版。
125肖偉勝:《現代性困境中的極端體驗》第158頁。
126成伯清:《格奧爾格·齊美爾:現代性的診斷》第81頁。
127孔範今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導論》上卷第142頁。
128參見餘誌森編著:《美國史綱——從殖民地到超級大國》136、P185—186、18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美]拉爾夫·德·貝茨:《1933—1973美國史》上卷P208,南京大學曆史係英美對外關係研究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9餘誌森編著:《美國史綱——從殖民地到超級大國》第257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30何順果:《美國史通論》P170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版。
131[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頓:《一九OO年以來的美國史》P293,劉緒貽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132餘誌森編著:《美國史綱——從殖民地到超級大國》P253,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133參見何順果:《美國史通論》P261.
134[美]拉爾夫·德·貝茨:《1933-1973美國史》上卷P214,南京大學曆史係英美對外關係研究室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35[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頓:《一九OO年以來的美國史》中卷P278.
136數據參見[美]阿瑟·林克、威廉·卡頓:《一九OO年以來的美國史》中卷第281頁。
137參見餘誌森編著:《美國史綱——從殖民地到超級大國》P343.
138參見餘誌森編著:《美國史綱——從殖民地到超級大國》P359.
139[美]H·S·康馬傑:《美國精神》P613,南木等譯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140[美]H·S·康馬傑:《美國精神》P618—619.
141何順果:《美國史通論》第258頁。
142[美]H·S·康馬傑:《美國精神》第600頁,南木等譯介,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
143[美]H·S·康馬傑:《美國精神》第621頁。
144施建偉:《林語堂傳》第387頁,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145[美]H·S·康馬傑:《美國精神》第365頁。
146[美]H·S·康馬傑:《美國精神》第367頁。
147何順果:《美國史通論》第259頁。
148王兆勝:《閑話林語堂》第74頁,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2年版。
149林語堂:《中國人》第347頁,郝誌東、沈益洪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版。
150林語堂:《拾遺集(下)·抵美印象》,《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276頁。
151林語堂:《拾遺集(下)·抵美印象》,《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277頁。
152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關於文化複興的一些意見》,《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6卷第67頁。
153林語堂:《唐人街》,《林語堂名著全集》第4卷第2頁。
154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81—82頁。
155林語堂:《唐人街》,《林語堂名著全集》第4卷第220頁。
156林語堂:《大荒集·機器與精神》,《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38頁。
157[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麵人》第23頁,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58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128—129頁。
159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46頁。
160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50頁。
161漢娜·阿倫特:《征服空間和人的價值》,洪溪譯,賀照田主編:《西方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第457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2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55頁。
163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237頁。
164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103—104頁。
165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55頁。
166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57頁。
167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129頁。
168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129—130頁。
169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56頁。
170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西方人文思想的危機》,《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6卷第105—106頁。
171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125頁。
172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217頁。
173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第117頁。
174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217頁。
175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第117頁。
176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217頁。
177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第117頁。
178林語堂:《諷頌集·上海頌》,《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5卷第56頁。
179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5頁。
180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5頁。
181林語堂:《行素集·上海之歌》,《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4卷第24—26頁。
182師陀:《馬蘭》第2頁,廣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版。
183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5頁。
184林語堂:《諷頌集·動人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5卷第48頁。
185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211頁。
186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53頁。
187林語堂:《紅牡丹》,《林語堂名著全集》第8卷第443頁。
188林語堂:《紅牡丹》,《林語堂名著全集》第8卷第451頁。
189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第285頁。
190林語堂:《諷頌集·動人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5卷第52頁。
191林語堂:《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第196頁。
192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第116頁。
193林語堂:《大荒集·序》,《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15頁。
194林語堂:《京華煙雲》(下),《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卷第420頁。
195林語堂:《諷頌集·動人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5卷第53頁。
196林語堂:《諷頌集·動人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5卷第54頁。
197林語堂:《拾遺集(下)·論談話》,《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1頁。
198林語堂:《拾遺集(下)·論談話》,《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1頁。
199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217頁。
200林語堂:《諷頌集·動人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5卷第51—52頁。
201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24頁。
202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第262頁。
203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247—248頁。
204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247頁。
205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216—217頁。
206林語堂:《輝煌的北京》,《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5卷第216頁。
207林語堂:《紅牡丹》,《林語堂名著全集》第8卷第270頁。
208林語堂:《紅牡丹》,《林語堂名著全集》第8卷第268頁。
209林語堂:《紅牡丹》,《林語堂名著全集》第8卷第269頁。
210WylieSypher,LossoftheSelfinModernLiteratureandArt,轉引自周憲:《現代性的張力》第18頁。
211[英]齊格蒙·鮑曼:《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分子》第71頁。
212[英]齊格蒙·鮑曼:《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分子》第72頁。
213胡風:《林語堂論》,《胡風評論集》上卷第7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版。
214劉炎生:《林語堂評傳》第85頁。
215林語堂:《翦拂集·論性急為中國人所惡》,《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5頁。
216林語堂:《翦拂集·給玄同先生的信》,《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1頁。
217林語堂:《翦拂集·給玄同先生的信》,《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0頁。
218林語堂:《翦拂集·給玄同先生的信》,《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1頁。
219林語堂:《大荒集·機器與精神》,《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30頁。
220林語堂:《大荒集·機器與精神》,《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31頁。
221林語堂:《大荒集·機器與精神》,《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32頁。
222林語堂:《大荒集·機器與精神》,《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35頁。
223林語堂:《大荒集·機器與精神》,《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36頁。
224林語堂:《大荒集·機器與精神》,《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38頁。
225林語堂:《拾遺集(下)·中國人之聰明》,《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17頁。
226林語堂:《拾遺集(下)·中國的國民性》,《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139頁。
227林語堂:《大荒集·薩天師語錄》,《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315頁。
228林語堂:《大荒集·薩天師語錄》,《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317頁。
229劉炎生:《林語堂評傳》第87—88頁。
230林語堂:《行素集·論幽默》,《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4卷第4頁。
231林語堂:《行素集·論幽默》,《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4卷第5頁。
232林語堂:《大荒集·中國文化之精神》,《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41頁。
233林語堂:《大荒集·中國文化之精神》,《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45—146頁。
234林語堂:《大荒集·中國文化之精神》,《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43頁。
235王兆勝:《生活的藝術家——林語堂》第95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版。
236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第83頁。
237林語堂:《啼笑皆非·窮理篇第二十二》,《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3卷第181頁。
238施建偉:《林語堂在海外》第305頁,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
239萬平近:《林語堂傳》第180頁,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240王兆勝:《生活的藝術家——林語堂》第93頁。
241林太乙:《林語堂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9卷第140頁。
242林太乙:《林語堂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9卷第157頁。
243王兆勝:《生活的藝術家——林語堂》第87頁。
244唐弢:《林語堂論》,《唐弢文集》第9卷第608—609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
245唐弢:《林語堂論》,《唐弢文集》第9卷第609頁。
246李曉寧:《邊緣遊走:林語堂的人文探尋》,《東南學術》2000年第5期第110頁。
247沈慶利:《虛幻想象裏的“中西合璧”——論林語堂兼及“移民文學”》,《山東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第86頁。
248林語堂:《吾國與吾民》,《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0卷第332頁。
249[美]杜維明:《東亞價值與多元現代性》第99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250[美]約瑟夫·納托利:《後現代性導論》第22頁,潘非、耿紅、聶昌寧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1[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第223頁,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252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情懷》第26頁。
253[德]黑格爾:《美學》第1卷第224頁。
254[德]愛克曼輯錄:《歌德談話錄》第244頁,朱光潛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255孔範今:《五四啟蒙運動與文學變革關係新論》,《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3期第169頁。
256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情懷》第19頁。
257[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譯本緒言》第17頁。
258[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譯本緒言》第17頁。
259[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譯本緒言》第17頁。
260[英]特裏·伊格爾頓:《曆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第187頁,馬海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261[英]特裏·伊格爾頓:《曆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第187—188頁。
262[英]特裏·伊格爾頓:《曆史中的政治、哲學、愛欲》第188頁。
263林太乙:《林語堂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9卷第249頁。
264趙敦華:《基督教哲學1500年》第2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65趙敦華:《基督教哲學1500年》第63頁。
266趙敦華:《基督教哲學1500年》第47頁。
267趙敦華:《基督教哲學1500年》第48頁。
268楊慧林:《基督教的底色與文化延伸》第13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69劉小楓:《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第222頁,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版。
270林語堂:《林語堂自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6—7頁。
271林語堂:《林語堂自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7頁。
272[德]卡爾·曼海姆:《文化社會學論集》第138頁,艾彥、鄭也夫、馮克利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73林語堂:《林語堂自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25頁。
274徐訏:《追思林語堂先生》,子通主編:《林語堂評說七十年》第155頁。
275林太乙:《林語堂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9卷第249頁。
276林太乙:《林語堂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9卷第250頁。
277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223頁。
278蘇桂寧:《宗法倫理精神與中國詩學》第25頁,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
279《莊子·大宗師》,王世舜主編:《莊子譯注》第116頁,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80林語堂:《唐人街》,《林語堂名著全集》第4卷第245頁。
281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34頁。
282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132頁。
283林語堂:《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第323頁。
284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1卷第99頁,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85唐凱麟、曹剛:《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評估》第79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86《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第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87《易傳·係辭上》,《易經》第85頁,蘇勇點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88蘇桂寧:《宗法倫理精神與中國詩學》第18頁。
289《論語·八佾》,《大學中庸論語·論語》第1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90《論語·憲問》,《大學中庸論語·論語》第63頁。
291《論語·堯曰》,《大學中庸論語·論語》第84頁。
292《孟子·萬章章句上》,《孟子》第74頁。
293《孟子·離婁章句上》,《孟子》第53頁。
294《孟子·離婁章句下》,《孟子》第64頁。
295苗潤田:《解構與傳承——孔子、儒學及其現代價值研究》第56頁,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版。
296《孟子·萬章章句上》,《孟子》第72頁。
297《孟子·離婁章句上》,《孟子》第53頁。
298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86頁。
299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94頁。
300林語堂:《孔子的智慧》,《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2卷第154頁。
301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94頁。
302張懷承:《無我與涅槃——佛家倫理道德精粹》第208頁,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03張懷承:《無我與涅槃——佛家倫理道德精粹》第208頁。
304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171頁。
305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2卷第79頁。
306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158頁。
307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174頁。
308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170頁。
309邢祖光:《無所不談合集·記林語堂論東西思想法之不同》,《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6卷第100頁。
310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226頁。
311[英]齊格蒙·鮑曼:《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識分子》第65—66頁。
312[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傳》第84頁,陳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13[美]保羅·蒂利希:《文化神學》第13頁,陳新權、王平譯,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314[美]保羅·蒂利希:《文化神學》第14頁。
315[荷蘭]斯賓諾莎:《倫理學》第189頁,賀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316林語堂:《從異教徒到基督徒·緒言》,《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40頁。
317[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審美之維》第89頁。
318[德]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第5—6頁。
319林語堂:《唐人街》,《林語堂名著全集》第4卷第98頁。
320林語堂:《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第83頁。
321林語堂:《京華煙雲·著者序》(上),《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
322林語堂:《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第446頁。
323林語堂:《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第295頁。
324林語堂:《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第292頁。
325林語堂:《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第293頁。
326林語堂:《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第295頁。
327林語堂:《賴柏英》,《林語堂名著全集》第9卷第186頁。
328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275頁。
329林語堂:《唐人街》,《林語堂名著全集》第4卷第210頁。
330王一心:《林語堂》第164頁,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331[法]米歇爾·福柯:《瘋癲與文明·前言》第4頁,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版。
332林語堂:《拾遺集(下)·我的信仰》,《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337頁。
333林語堂:《唐人街》,《林語堂名著全集》第4卷第113頁。
334林太乙:《林語堂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9卷第250頁。
335[德]卡爾·曼海姆:《文化社會學論集》第48頁。
336林語堂:《大荒集·機器與精神》,《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3卷第135頁。
337林語堂:《八十自敘》,《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245頁。
338林語堂:《林語堂自傳》,《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0卷第16頁。
339D。W。Y。鄺:《科學主義在中國,1900—1950》,轉引自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第254頁。
340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第252頁。
341[法]伊夫·瓦岱:《文學與現代性》第32頁,田慶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42[法]伊夫·瓦岱:《文學與現代性》第27頁。
343[瑞士]C。G。榮格:《尋求靈魂的現代人》第231頁,蘇克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44劉小楓:《拯救與逍遙》第32頁,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版。
345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212頁。
346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論東西思想法之不同》,《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6卷第87頁。
347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西方人文思想的危機》,《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6卷第104頁。
348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第89頁。
349瞿世英:《小說的研究·上篇》,《小說月報》第13卷第7號,民國十一年七月十日發行。
350[瑞士]C。G。榮格:《尋求靈魂的現代人》第139頁。
351[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文》第19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
352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322頁。
353林語堂:《生活的藝術》,《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1卷第88頁。
354[美]弗洛姆:《愛的藝術》第71頁,劉福堂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55[德]卡爾·雅斯貝斯:《時代的精神狀況》第42頁。
356林語堂:《唐人街》,《林語堂名著全集》第4卷第119頁。
357林語堂:《唐人街》,《林語堂名著全集》第4卷第11頁。
358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208頁。
359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209頁。
360林語堂:《奇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7卷第209頁。
361劉小楓:《走向十字架上的真》第213頁。
362林語堂:《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第16頁。
363南懷瑾:《老子他說》第324頁,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64老聃:《老子·六十四章》,《老子》第2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65《莊子·知北遊》,王世舜主編:《莊子譯注》第412頁。
366林語堂:《京華煙雲》(下),《林語堂名著全集》第2卷第203頁。
367林語堂:《拾遺集(下)·我的信仰》,《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8卷第342頁。
368林語堂:《蘇東坡傳·原序》,《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1卷第5頁。
369林語堂:《披荊集·方巾氣研究》,《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4卷第171頁。
370林語堂:《紅牡丹》,《林語堂名著全集》第8卷第226頁。
371《莊子·德充符》,王世舜主編:《莊子譯注》第101頁。
372林語堂:《京華煙雲》(上),《林語堂名著全集》第1卷第3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