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閑適從容的生活格調(1 / 2)

禮俗化都市具有閑適從容的生活格調,這是對現代都市速度的反撥。現代社會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人們“已經親自以前所料想不到的規模征服了悠閑的生活狀態;然而,看來人們如此匆匆忙忙,這卻是前所未有的。”692實際上,在經濟高度發達的西方社會,普通的中產階級“在衣食住方麵”很少有人像“祖先那樣生活得舒暢。”693魯迅先生說過:“人們到了失去餘裕心,或不自覺地滿抱了不留餘地心時,這民族的將來恐怕就可慮。”694羅素也說過:“明智地利用閑暇,是文明和教育的產物。”“沒有相當大量的閑暇,一個人就和許多最美好的事物絕緣。”695林語堂認為,悠閑是一種可貴的餘裕心,人生應該悠閑度過,“我們有了閑暇,才能感到生活的興趣。”696事實上,在傳統中國精神中,“恬然之樂的逍遙是最高的精神境界。”697林語堂以其閑適從容的生活態度震撼了跟著物質文明轉昏頭腦的現代西方社會。

林語堂將中國人與美國人進行對比,可以認為,前者是傳統禮俗社會的代表,後者是現代契約社會的代表,從對比中可以看出林語堂的文化傾向。他指出:“美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勞碌者,中國人是聞名的偉大的悠閑者。”698林語堂盛讚中國人及傳統社會悠閑從容的人生態度,以閑適享樂為調和現代社會匆忙人生的一種方式,認為“要享受悠閑的生活隻要有一種藝術家的性情,在一種全然悠閑的情緒中,去消遣一個閑暇無事的下午。”699透露出他對閑適從容的人生情趣的追求和向往。林語堂還表達了對美國人過於匆忙的生活節奏的不滿,他說,美國人為了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終生都在忙碌、奮鬥,而由此造成的無形壓迫損害了人生享樂的質量甚至使人失去享樂的興趣和能力,生活因此變得粗糙,現代都市生活的荒謬正在這裏。崇拜成功女神,重物質輕精神,講求效率、講求準時及希望事業成功,這是西方文化價值取向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在林語堂看來,這樣會剝奪“享受悠閑生活的天賦權利”,使美國人錯過“許多閑逸的、美麗的、可愛的下午”,也遠離了快樂700.可見,林語堂是以傳統中國的悠閑精神矯正現代西方的忙碌文化。在他看來,人生的目的不是不停地奔跑,也不是不斷地工作以創造物質財富,而是要在閑適從容的心境下充分體味人生中幸福的感受,但這卻被現代人忽略了。林語堂曾有一個誇張的想像,描繪了他心目中一千年後的社會圖景:

紐約曼漢旦市區的住戶都變成了行動緩慢者,美國的“進取者”(Go-getter)都成了東方式的悠閑人。美國的紳士們或許都披上了長袍,著上了拖鞋,要是學不會像中國人的模樣將兩手縮在袖中呢,那麼將兩手插在褲袋內,在百老彙大街上踱方步。十字路口的警察同踱方步的人搭訕,車水馬龍的馬路中,開車者相遇,大家來寒暄一番,互問他們祖母的健康。有人在他店門口刷牙,一邊卻叨叨地向他鄰人談笑,偶然還有個自稱為滿腹經綸的學者踉踉蹌蹌地走路,袖子裏塞著一本連角都卷(了)的爛書。午館店的櫃台拆除了,自動飲食店裏低矮而有彈力的安樂椅子增多了,以供來賓的體息。有一些人則會到咖啡店去坐上一個下午,半個鍾頭才喝完一杯橘汁,喝酒也不再是一口氣地灌上一大杯,而是沾唇細酌,品味談天,體會其中無窮的樂趣。病人登記的辦法取消了,“急症房”也廢除掉,病人同病人可以討論人生哲學。救火車變得像蝸牛那樣地笨,慢慢地爬著,救火人員將會跳下車來,賞識人們的吵架,他們是為了空中飛雁的數目而引起的。701

這一想像雖然誇張,甚至荒誕,但卻帶有某種矯枉過正的策略,它反映了林語堂對以美國為首的現代社會競技式生活節奏的反感,對中國傳統社會閑淡高遠、悠閑從容的精神境界的向往,以及對人類前途的基本預想和設定。林語堂所努力的,是針對現代西方社會人生價值取向的弊端尋找療救藥方,以東方文明的悠閑哲學來批評現代高度工業化所造成的人的異化,“補正西方人在機械文明擠壓下所扭曲的心態”702.早在20世紀20年代,學僧大圓便在當時佛學月刊《海潮音》裏指出:“自歐洲大戰影響之後,西洋一般有卓見之學者,忽如從夢醒中,大有覺悟,徹見西洋物質文化之毒害,於著述或講演及與東方學者交談時,往往極誠企望東方文化之闡揚以救濟西方。”703可以說,林語堂出色地完成了這一工作。他從人性論的觀點出發,向西方讀者介紹東方傳統的生活趣味和生活方式,表明“勞碌和智慧似乎是根本相左的”704這一觀點,力圖在現代西方人的頭腦裏注入“閑適”的情調,以放鬆一下高頻率運轉所造成的心理桎梏,以此作為醫治西方社會的病態心理的靈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