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三十六年初,奉常劉和連續幾日夜觀天象,發現熒惑星行經心宿之時出現逆行,在心宿停留四日才繼續往東移動,走出心宿,這正是象征有大災難的“熒惑守心”。
劉和大驚,連忙將此事上奏始皇帝。
始皇帝問道:“何為熒惑守心?”
劉和戰戰兢兢地說:“二十八星宿之中,以心宿最為重要,心宿有三顆星,分別代表了皇帝和皇子,熒惑星若在心宿內發生滯留就是熒惑守心。”
“那這是警示什麼?”
劉和非常恐懼到:“臣……不敢說。”
“說,我恕你無罪!”
“熒惑守心,輕則……皇帝失位,重則……皇帝駕崩。”
始皇帝又驚又怒,“什麼?簡直是膽大包天,豈有此理!”
劉和伏地扣頭不止,道:“臣該死,請陛下恕罪……臣該死,請陛下恕罪……”
始皇帝雖然震怒,但片刻後便鎮靜下來,道:“觀天象本就是你的職責,你無罪。”
劉和這才戰戰兢兢地爬了起來,退到一邊。
在儒家看來,熒惑守心表明天子有失德的地方,因此有博士站出來道:“臣聽說宋景公之時也曾經出現過熒惑守心,宋景公不忍心將其歸咎於相國、百姓和年景,而是反躬自省,修聖德,熒惑守心自解!”
始皇帝對儒家的學說向來不感興趣,並不采納,下令任何人禁止談論此事。雖然百官都因為恐懼而不敢談論,但始皇帝心中卻不能當做什麼都沒發生過,心中煩悶異常,帶蓋聶等人出宮行走,良久才稍稍平複心情。
且說張良自博浪沙行刺失敗之後,便一直隱姓埋名,流落在東郡。
一天,張良閑步沂水圯橋頭,遇見一位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坐在橋頭,把鞋脫下來放在一邊,見張良走到自己的身邊,便故意把鞋扔到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
張良聽到有人喊自己,回頭一看才發現有位老者端坐在此,雖然覺得這個老翁非常無禮,但覺得老翁畢竟年邁,便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
這時,老人又蹺起腳來,道:“既然都撿上來了,就幫我穿上吧!”
張良大怒,自己曾經身為公子,都是別人伺候他,何時伺候過別人,正想一走了之,但轉念一想,這麼多年來,自己經曆了家破人亡,行刺皇帝,亡命天涯,眼前這點事又算的了什麼?
於是張良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
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麵長笑而去。
張良呆視良久,隻見那老翁走了幾步之後,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讚歎道:“孺子可教矣!五日後淩晨我與你再到橋頭相會!”
張良愕然,但他此時已經感覺出這位老者並非一般鄉間老翁,忙道:“晚輩定會前來!”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然而那老者卻早已經守在那裏了,老者生氣道:“與老人相約,竟然比老人來的還晚!你五日後再來吧!”說罷便自行離去。
又五天後,天還沒亮,張良便起身前往。來到橋上時,恰巧老者也趕到了這裏,老者又生氣道:“你這小子竟然不提前來等我?這是對老人不尊重,五日後再來吧!”說罷又離去了。
再五日之後,張良半夜就到橋上等候。在天剛要亮時,老者趕到此處,見張良早已等候多時,便點點頭道:“這才是尊重老人的樣子。”說罷,老者從懷中取出一卷書,說道:“讀完此書就可為王者之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穀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說罷,揚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