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唐朝詩人的幸福之六:詩眼是慧眼多情是深情(2 / 3)

當一個合格的詩人,僅僅有沸騰的熱血還不行。

說來形勢嚴峻,我們當代的一些詩人,他們所做出的曆史思索,發現的曆史問題,竟然還比不得我們每每看不起的“封建士大夫”!如此這般的話,又談何超越?

在唐朝,不少詩人的詠史詩十分耐讀,這說明他們不光了解曆史,而且還見解獨到——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烏衣巷》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

——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赤壁》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杜牧《泊秦淮》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題烏江亭》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賈生》

竹帛煙消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章碣《焚書坑》

千金壘土望三台,雲鶴無蹤羽衛還。

若說神仙求便得,茂陵何事在人間?

——羅鄴《望仙台》

香徑長洲盡荊叢,奢雲豔雨隻悲風。

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

——陸龜蒙《吳宮懷古》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是輔佐臣!

——戎昱《和蕃》

……

白居易有詩雲“亂花漸欲迷人眼”,本意是欣賞春天百花爭豔的美景,但在這裏我想借用一下說明當今一些詩人們的迷茫。一些詩人逃避時代,逃避責任,逃避激濁揚清,逃避大是大非的評判與見證,同時又沉浸在個人恩恩怨怨的小天地裏,以虛情假意甚至淡漠麵對社會的痛癢,禦用於升平粉飾,玩弄文字遊戲。何以造成此種原因,我私下意為,就是我們一些詩人缺乏以史鑒今的一雙慧眼,所以便“亂花漸欲迷人眼”。

從1840年到如今,我們受過那麼多恥辱,流過那麼多血淚,付出過那麼多犧牲,又經曆了那麼多坎坷,這麼多沉甸甸的素材,又有幾位詩人付諸筆端,寫出讓人心潮起伏的詩篇來

尤其寶貴的,是中華民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偉大抗戰,那血與火的洗禮,那靈與肉的祭奠,又有幾位詩人能夠望穿硝煙與迷霧,秉筆直書,放情謳歌,以告慰為民族利益獻身的寂寞英靈?

牢記我們的恥辱與痛苦,舔舐我們的鮮血與淚水,鼓舞我們的鬥誌與激情。這是詩人的責任。

我們不能忘記自身的苦難,一如不能忘記我們自身的病屙。

如何麵對偉大的抗戰,體現出整個民族在那場生死肉搏中所表現出的忘我、奮勇和犧牲?首先我們要拋卻狹隘的曆史觀,記住誰為國家、為民族付出了血與淚、靈與肉。

這是詩人最起碼的素質。否則,遺忘將也是對曆史的背叛。

我們注意到,唐詩之所以整體是那樣珍貴,那就是詩人們能正視曆史,包括本朝;正視現實,甚至能以詩人的情懷和史家的筆法直抒胸臆。詩人們對本朝出現的重大事件往往反映具體而深刻,像盛世時期的開疆拓土,像李林甫、楊國忠亂政,像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像中唐短暫的中興振作和李愬平叛,像唐王朝掙紮與沒落的甘露事變等等重大曆史事件,在唐詩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現。

另外,唐朝詩人敢於評論當朝功過,甚至太歲頭上動土,直接譏諷皇家與在位權貴的腐敗與醜惡,這是唐詩十分獨特的一大景觀——楊花雪落覆白萍,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麗人行》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過華清宮》

龍池賜酒敞雲屏,羯鼓聲高眾樂停。

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

——李商隱《龍池》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李商隱《馬嵬》

去歲曾經此縣城,縣民無口不冤聲。

今年縣宰加朱紱,便是生靈血染成。

——杜荀鶴《再經胡城縣》

渤澥聲中漲小堤,官家知後海鷗知。

蓬萊有路教人到,亦應年年稅紫芝。

——陸龜蒙《新沙》

詩人是時代的知更鳥,更是天才的預言家。因為,他們對世界熱愛得是那樣一往情深,他們關心社會,關注民生,對眼前的世界可以說既能“明察秋毫”,又能“不見輿薪”,同時對社會的毒瘤痼疾刺得又是那樣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