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賜言及十常侍,原本作壁上觀的張讓等其餘十一人,也無法再鎮靜自若,盡皆跪伏叩首,道:“諸大臣不相容,臣等叩請撤爵免官,還鄉歸農。”
司徒袁隗、司空張濟乃是閹黨,出言相挺:“陛下,既然是張角作亂,難保不是張角別有用心,離間朝廷,現下當以平亂為要,查證為次。至於北巡之事,張角亂起,冀州不寧,亦當容後再議。”
眾臣與十常侍之間的矛盾,靈帝心知肚明,十常侍是他之心腹與依賴,怎能失去。靈帝當機立斷,作下判決:“此事就交由廷尉崔烈查實之後再論,在此之前,各安本職。”
崔烈無奈領命,深感憂煩。
十常侍見大禍已去,如獲新生。
長久的布計,未見效用,十常侍言辭狡詐,閹黨橫行,靈帝不辨忠奸,楊賜心傷之餘,還想作最後一搏,奏道:“陛下,中常侍乃是要職,老臣奏請恢複漢初舊製,以士人任之。”
十常侍雖怒,無言以駁,然而靈帝卻又維護道:“以宦者任職中常侍,乃是光武遺策,朕無意變更。今日到此為止,四日之後,議兵平亂,散朝。”
楊賜心灰意冷,不再贅言,田豐也麵如枯槁,跟隨楊賜回太尉府。
三府位於南宮之東南,乃三公開府理事之處。
楊賜頹然坐下,不發一語,田豐歎道:“大人,事情未至絕境,先將封諝、徐奉、唐周三人交與廷尉崔烈審理。”
楊賜點頭,道:“威考乃冀州名士,英稱天下,必能秉公。”
二月二十五日常朝將至,百官又陸續至崇德殿,靈帝卻仍未尋到失落的那柄中興劍。
“罷了,天意如此,是朕無中興之運。”
靈帝臨朝,百官跪拜。
崔烈奏道:“秉陛下,經臣查證,唐周為張角大弟子無誤,現有張角書信兩封,一與****義,一與封諝、徐奉,封諝、徐奉勾結張角,供認不諱,唐周又指證趙常侍、張常侍等十二人皆是張角內應,但他已無更多證據。”
趙忠、張讓等十常侍實並未勾結張角,怎會料到唐周指證,當下惶急跪求道:“臣等與張角並無往來,封諝、徐奉之行,臣等更是一無所知,唐周指證,空口無憑,必是受有心之人指使,陛下不可不察。”
靈帝久久不語,百官知其不肯加罪於十常侍。
楊賜道:“欲除外患,先誅內奸。”
趙忠、張讓老奸巨猾,料定楊賜便是那有心之人,奏道:“我等自問並未得罪楊太尉,楊太尉何故咄咄逼人,定要置我等於死地?”
靈帝也道:“愛卿亦有近侍,獨不容朕焉?”
昏君呐!當年華光殿中的教導已如煙如雲,消散天地了嗎?楊賜一時竟無言以對。
靈帝道:“數日來,朕已知悉張角及其部署,又得眾卿舉薦數名足堪領兵為將之才,朕已有所抉擇,宣旨!”
小黃門左豐手持詔書,展開宣讀:“巨鹿張角,妖道立世。鼓惑善民,圖謀篡逆。朕以精兵良將,揮師征討。特命尚書盧植為北中郎將,先伐冀州,再伐幽州;諫議大夫朱儁為右中郎將,先伐豫州,再伐荊州;北地太守皇甫嵩為左中郎將,先伐兗州,再伐青徐。兵鋒所向,王師無敵。亂平之日,改元中平。”
詔令下,群臣高呼:“兵鋒所向,王師無敵,陛下聖明,陛下聖明!”
靈帝又道:“朕已傳令皇甫嵩還朝,涼州路遠,恐須十數日,盧愛卿、朱愛卿不必久等,明日便可出征。”
就在此日,張角終是接到京中巨變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