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
鹹陽百二山河[1],兩字功名,幾陣幹戈[2]。項廢東吳[3],劉興西蜀[4],夢說南柯[5]。韓信功兀的般證果[6],蒯通言那裏是風魔[7]。成也蕭何,敗也蕭何[8],醉了由他
【注釋】[1]鹹陽:秦代都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北。百二山河:以二敵百,喻山河險固之地。《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裏,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集解:“得百中之二焉。秦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索隱:“言諸侯持戟百萬,秦地險固,一倍於天下,故雲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益言秦兵當二百萬也。”[2]幹戈:古時的兩種兵器,即戟和矛。此處代指戰爭。[3]項廢東吳:指項羽兵敗,被劉邦追至烏江自刎。烏江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北,古屬吳地,故稱。廢,失敗。[4]劉興西蜀:指劉邦被封為漢王,興起於漢中及蜀地,最終戰勝了項羽。[5]南柯: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說,淳於生夢入大槐安國,被招為駙馬,在南柯郡做了二十年太守,享盡榮華富貴。醒來後方知是夢,所謂大槐安國,原來是宅南槐樹下的蟻穴。[6]韓信:淮陰人,他一生南北征戰,輔佐劉邦奪取天下,以功封楚王,後因謀反,被呂後殺害。兀的般:這般。證果:佛教語,指遭到報應。[7]蒯通:本名徹,漢初謀士。他曾勸韓信背棄劉邦,與劉、項三分天下,韓信沒有采納。蒯通怕受牽連,便假裝瘋癲,逃名而去“成也蕭何”二句:韓信因蕭何力薦被劉邦拜為大將,後呂後欲殺韓信,又出自蕭何之謀。宋洪邁《容齋續筆》卷八:“韓信為人告反,呂後欲召,恐其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稱陳豨已破,給信曰:’雖病,強入賀。‘信入,即被誅。信之為大將軍,實蕭何所薦,今其死也,又出其謀,故俚語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語。”
【鑒賞】本首曲子是由楚漢之爭生發感慨的,本曲中所說的所有人物,又都是圍繞著“功名”二字加以評判。所謂“鹹陽百二山河”,代表著天下,代表著政權。這個政權,首先是劉邦、項羽二人相爭,最終是“項廢”而“劉興”,沒話說,劉邦是完成了功名。而劉邦這個大功名,是由韓信等無數的小功名組成的合力促成的,因此詩人來了個“話分兩頭”:先說劉邦,一輩子機關算盡,好不容易坐上了金鑾殿,沒多久就死了,什麼也沒有了,這不跟南柯夢一樣嗎?再說那韓信,為劉邦出生入死,戎馬倥傯,終於混出了個人樣兒來,可是好景不長,甭管真假,反正是不斷有人告他謀反,於是由楚王降為淮陰侯,又由淮陰侯入朝送了命,不但功名沒了,連腦袋也搬家了,難怪他臨刑時感歎“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功名”是什麼?是你韓信殺了成千上萬的生靈換來的,允許你殺別人,就不許別人來殺你嗎?這就叫“證果”。如此說來,古人所謂“功名如浮雲”的說法還算是客氣的了。再說韓信就不能不提蒯通,此人也算得上十分聰明,他早就看出韓信為劉邦賣的力氣越大,劉邦最終除掉他的決心也就越大,古人稱這種大聰明叫“知機”。他勸告韓信的話絕沒有錯,然而究其內心,他是不是也想在韓信那裏求點兒功名呢?如果不是,他根本就犯不上給韓信出那樣的主意。可惜他碰上了韓信這樣一個大傻瓜,算了吧,功名咱也不要了,還是裝瘋賣傻保住小命嗎。這一次顯示了蒯通的知機。
說起韓信還不能不提到蕭何,這位對劉氏忠心耿耿的蕭丞相,既救了韓信,又害了韓信,說穿了還不就是為保住自己的功名?可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後人怎樣看你呢?在劉邦眼裏你是功臣,那是他哄你的,因為你不過是人家手裏的一粒棋子而已。韓信是個特別自我的人,他的功名立馬就煙消雲散了;蕭何是個沒有自我的人,那功名也就無所謂功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