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追求身心和諧,贏得美好人生
第三節摒棄經驗,獲取更大的自由
——約翰·彌爾頓在英國議會的演講
論出版檢查之弊
如果我們想依靠對出版的管製,以達到醇正風尚的目的,那我們就必須管製一切消遣娛樂,管製一切人們賞心悅目的事物。除端肅質樸者外,一切音樂都不必聽,一切歌曲都不編不唱。同樣舞蹈也必設關檢查,除經獲準,確屬純正者外,其餘一切姿勢動作俱不得用以授徒,此節柏拉圖書中本早有規定。但要想對家家戶戶的古琴、提琴、吉他逐一進行檢查,此事確乎非動用二十個以上檢察官莫辦;這些樂器當然都不能任其隨便絮叨,而隻準道其所應道。但是那些寢室之內低吟著的綿綿軟語般的小調戀歌又應由誰去製止?還有窗前窗下、陽台露台也都不應漏掉。還有坊間出售的種種裝有危險封皮的壞書,這些又由誰禁絕?二十個檢察官夠用嗎?村裏麵自也不應乏人光顧,好去查詢一下那裏的風笛與三弦都宣講了些什麼,再則都市中每個樂師所彈奏的歌謠、音階等等,也都屬此二例,因為這些便是一般人的《理想鄉》與蒙特梅耶……脫離現實世界而遁人到那些礙難施行的“大西島”或“烏托邦”式的政體中去,決不會對我們的現狀有所補益。想要有所補益,就應當在這個充滿邪惡的濁世中,在這個上帝為我們所安排的無可逃避的環境中,更聰明地去進行立法。
論言論自由之利
正像在軀體方麵,當一個人的血液活鮮,各個基本器官與心智官能中的元氣精液純潔健旺,而這些官能又複於其機敏活潑的運用中恣騁其心智的巧慧的時候,往往可以說明這個軀體的狀況與組織異常良好那樣。同理,當一個民族心情歡快,意氣欣欣,非但能綽有餘裕地去保障其自身的自由與安全,且能以餘力兼及種種堅實而崇高的爭議與發明的時候,這也向我們表明了它沒有倒退,沒有陷入一蹶不振的地步,而是脫掉了衰朽腐敗的陳皺表皮,經曆了陣痛而重獲青春,從此步入垂青真理與盛德的光輝坦途。我覺得,我在自己的心中仿佛瞥見了一個崇高而勇武的國家,好像一個強有力者那樣,正從其沉酣之中振身而起,風鬢凜然。我覺得,我仿佛瞥見它是一頭蒼鷹,正在振動著它幼時的健翮,它那目不稍瞬的雙睛因睜開對著中午的炎陽而被燃得火紅,繼而將它的久被欺誆的目光疾掃而下,俯瞰蕩漾著天上光輝的清泉本身。這時無數怯懦群居的小鳥,還有那些性喜昏暗時分的鳥類,卻正在鼓噪,上下翻飛,對蒼鷹的行徑詫異不已;而眾鳥的這種惡毒和嘰嘰喳喳將預示著未來一年的勃勃生機。
【人物剪影】
約翰·彌爾頓,1608年出生於倫敦一個富裕的清教徒家庭。1625年進入劍橋大學,並開始寫詩,1632年取得碩士學位。因目睹當時國教日趨反動,他放棄了當教會牧師的念頭,閉門攻讀文學6年,一心想著能夠寫出傳世的偉大詩篇。
1638年,彌爾頓為增長見聞,到當時歐洲文化中心意大利旅行,拜會了當地的文人誌士,其中有被天主教會囚禁的伽利略,彌爾頓深為伽利略在逆境中堅持真理的精神所感動。翌年聽說英國革命即將爆發,彌爾頓倉促回國,熱情洋溢地投身到革命運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