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我看《百家講壇》(1 / 2)

這一年我基本上沒怎麼看書,工作之餘,我把大部分時間都用來看《百家講壇》了。看得高興,看得投入,看得辛苦,收獲也很大。周末,我把自己關在家裏,有時一天能看五集,上午三集下午兩集,看得腰酸腿疼,能不辛苦嗎?當然啦,要是不高興,不投入,也根本堅持不下來。

我先後看了蒙曼講的《武則天》,32集;隋麗娟的《慈禧》,27集;閻崇年的《清十三帝疑案》,看了17集,沒有看完;易中天和王立群合講的《漢代風雲人物》,易中天的12集,王立群的9集;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37集;康震的《李清照》,10集;康震的《蘇軾》,10集;孫丹林的《陸遊》,4集;易中天品三國,52集;於丹莊子心得,10集;於丹論語心得,7集;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33集;蒙曼的《太平公主》,18集;趙曉嵐的《李煜》,10集;康震的《李白》,10集。

我粗略地算了一下,這一年,我看了298集的《百家講壇》。這隻是我在電腦上集中看的,還不算平時偶爾在電視上看的。

這些人的講座,有我喜歡的,也有不太喜歡的。比如閻崇年的,開始幾集我挺喜歡,看著看著,就看不下去了,我覺得他有點兒“裝腔作勢”,講述好像也抓不住重點,比如他講的清帝,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人物和莫名其妙的事件他不去講,卻把一座公園說起來沒完。公園是個靜止的東西,很難講出“花”來,觀眾要是有興趣,完全可以自己買張票進去逛逛,或者買本小冊子自己去研究。他的《清十三帝疑案》,我硬著頭皮看到17集,實在沒了耐性,不看了。

還有隋麗娟的《慈禧》,開始看著很好,覺得這個女老師表情真是豐富、生動,還有她的帶著東北味兒的普通話,聽著也挺好玩兒。可是,看著看著,就有點兒受不了了,覺得她有點兒咄咄逼人。恕我不恭,甚至是有點兒“張牙舞爪”了。不過我還是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礙,把她的27集講座看完了。

王立群是我非常喜歡的,否則他的讀史記之《漢武帝》和《秦始皇》那麼長,我是不會一口氣看完的。他在講述曆史的時候,還常常夾雜一些自己的感想,比如他說“懷才就像懷孕一樣,遲早都會被人發現的”,他還說“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應該具備四個行,一是你自己得行,二是得有人說你行,三是說你行的這個人得行,四是你的身體得行”,講得就非常有意思。

我喜歡戰國時代那些個性張揚的人物,那種為了信義視死如歸的精神,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雖然我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可這樣的人物和故事,仍然讓我熱血沸騰,心向往之。

早先曾讀過《東周列國誌》,那時書中的人物和故事就常常令我激動不已。我經常慶幸自己是在漢語的哺育下長大的,我能真切地體會到漢語的魅力,能通過漢字走進這段風起雲湧的曆史,和這些英雄人物息息相通。我也常常為自己是炎黃子孫感到自豪,我的祖先真是英雄輩出,豪氣幹雲啊。我在讀其它的古典名著時,也常常會有這種慶幸和自豪。看完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後,我又重讀了《東周列國誌》,再一次感受那些英雄的心跳,傾聽他們血液流動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