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0章 補記(2 / 2)

……

短短時間內,全國時局急轉。

****、江青等人開始掌握中央的領導權;“彭真、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等“****集團”因為“反對******路線”受到猛烈攻擊;“劉少奇、鄧小平司令部”被嚴厲批判,劉鄧二人被踢出中央工作組;《人民日報》總編輯鄧拓被迅速打倒,吳晗被徹底批判……一些革命老前輩紛紛被趕下台去。全國各地先後建立了革命委員會,實現了所謂的“全國一片紅”。

各大、中學的學生紛紛起來造反,反對學校的領導,導致學校的教學工作癱瘓或幾近癱瘓。像定關師範學校這樣,每天批鬥“反對******路線”的“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反革命分子”就成了學校的主要活動,其餘時間就是學習《評“三家村”-〈燕山夜話〉〈三家村劄記〉的反動本質》、《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等社論和批判文章,說是“武裝頭腦”,敢於“懷疑一切”、“打倒一切”。

李佳欣就像一隻受了驚嚇的離群孤雁,在廣闊的天宇中迷失了方向。她想退學回家,但是娘不同意;她想留校學習,環境又不適合;她想和同學們在一起,卻被同學們疏遠;她想保護老師,自己又沒有能力。

現在的學校裏,除了個別不受歡迎的學生回家去了以外,在校學生基本上都狂熱地參加到“文化大革命”中,就連和李佳欣關係還不錯的李如芬也忙著投身“文化大革命”,沒有時間來找她了。李佳欣覺得孤獨就像百年織就的大網,把她網了個嚴嚴實實。

“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李佳欣腦子裏突然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裏的話,繼而又想起朱自清先生還在信裏曾說過這樣的話: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裏。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紮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隻有參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願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隻有暫時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參加革命與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姑作安心的過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鑽了進去,消磨這一生。”

李佳欣孤獨地走在的校園裏,看著鋪天蓋地的大字報和牛鬼蛇神的漫畫,看著飽受折磨的老教師和鬥誌激昂的紅衛兵,看著斑斑駁駁的舊校舍和古木參天的大樹,心裏竟十分悲戚。朱自清先生最終在“國學裏找出了一個題目”,自己呢?自己該怎麼辦呢?

雖然第四十九章看不到,但是不會影響對整個故事的理解。所以,我沒有修改再補發。這就是為什麼小說缺少第四十九章的緣故。

《七月七》構思龐大,人物眾多,時間跨度大,既沒有達官顯貴,又沒有豐功偉績,描寫的是最底層人們的窮苦生活,所以對很多人來說沒有吸引力。又因為它內容瑣碎、語言樸實、篇幅冗長,可能更不容易引起讀者注意。但是,我深信後人們更願意了解曆史真實,正如現在的我們都願意探究曆史的真實一樣。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騰訊文學雲起書院連載的《七月七》是最初構思的版本。為了讓這個故事從口述語言變成書麵語言,也為了符合出版的要求,我在此版本基礎上做了大量修改,把上中下三部分別刪掉10萬多字,形成同名書的上中下三篇,於2014年1月由團結出版社正式出版。正因為改動如此之大,所以嚴格意義上講,雲起書院連載的《七月七》電子版跟團結出版社發行的《七月七》圖書版不一樣,兩者存在很大差異。

或許有人疑問,為什麼有了正式發行的版本還連載最初構思版本,是因為最初這個版本背景更詳實,故事更複雜,人物數量更多,更接近曆史真實。我希望讓讀者看到更多的內容,了解更多的苦難,從而更加珍惜自己現有的生活。

隻可惜我筆力有限,隻能對小說中的苦難描寫個大概,或者是一些點滴。實際上,小說反映出的苦難遠不及人物原型所受苦難的十分之一,這是我完成小說稿後最大的遺憾。但不管怎樣,做了總比不做強。我堅信,即便寫得不深刻,也會觸碰某些人的心靈。因為,也是一代人的生活寫照,這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