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論趙本夫和他的小說(1)(3 / 3)

福淳爺,古老而隆重的葬禮,已為你老人家作了結論。作為一個優秀的莊稼人,你已經走完了你自己逼仄的人生的路程。也許你沒有為這個世界增添令人矚目的光輝。然而,你卻奉獻了一顆赤誠的心,這就夠了。這裏埋葬著你的屍骨,埋著你的優點和缺點,也埋著你的希望和遺憾。你的子孫將會總結你的一生,卻不敢,也無權輕薄你。怎麼能呢?輕薄前人的人一定是輕薄的。每一個人,每一個時代,不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嗎?

在曆史轉折的當口,由於新舊思想、新舊事物的更替,衝突及矛盾的激化與轉變,人們免不了產生這樣那樣的彷徨,扮演喜劇或悲劇的角色。對於文學來說,及時發現和指出這種彷徨是必要的,但通過具體的形象尋求造成這種彷徨的根由並指出消除這種彷徨的途徑則更為重要和迫切。趙本夫在這些小說中所做的正是這樣的工作。因之,它對於變革中的現實、對於處在這種現實中的所有的人都是有益的;它會幫助人們更清晰地認識過去和現在,認識他人和自己。趙本夫小說中的人物不過是一些平頭百姓,或許他們的悲喜對大局無大妨礙,但社會行進的程度如何最後還是取決於千千萬萬平頭百姓的行動。趙本夫踞於界首,從普通人的命運性格中探精識微,繪出了不同的心電圖波,使我們了解了社會的細胞,從而對社會的整體進行判斷。這也許類似一種微雕藝術,雖說細小,然而精巧,看似有限,但放大了,其中繪製、抒寫著大千世界。

黃河故道上的民情風俗畫

自1983年始趙本夫在短篇小說《寨堡》的題名下標出“故道風情之一”的字樣。這以後,“故道風情”之二、之三就陸續出現了。迄今為止,我們還隻看到“之五”。今後還會發展到什麼樣的規模,還未可知。但是僅從現在的這幾篇中,我認為,已足以窺探到這批小說在內容和藝術表現方麵的信息了。毫無疑問,這些小說是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作者的美學追求的,也是頗具情采和個性特點的篇什。掩隱於這些小說中的有我們古老民族的傳統精神和性格,有美質也有惰性,有對古樸凝重情義的頌讚,也有對情義遭到殘酷扼製時的痛心和遺憾。這些作品一方麵是曆史積澱的產物,另一方麵也是從現實出發對曆史觀照以後的結果。所以,它不會使人在對故去世態風情的鑒賞中忘卻現實,也不會使人踞於當今離棄往古。它是民族的,也是人類的;它是曆史的,也是現實的容彙。

打開趙本夫這個係列小說的任何一篇閱讀,你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如觀圖賞景似的接觸到黃河故道邊的風俗人情、自然景觀。被作者精工描摹、真如曆曆在目的森嚴雄奇的寨堡《寨堡》、集八方來客、嘈雜紛然、又充滿了生氣的柳鎮集會《棋友》,廣袤千裏、深沉而神奇的河灘地貌《絕藥》,趙本夫對這裏的地貌在《鬥羊》、《古黃河灘上》等小說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描繪)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這種描寫中,作者有時似乎是不厭其詳的,可它決不是一般的靜觀文字。這些描寫時常流動著不同的情緒,給人以感染,從而構成小說氛圍的有機部分。例如在對“寨堡”的描寫中就注存著威嚴冷峻;在《絕藥》中黃河灘就顯得蕭索和荒涼;《棋友》中的柳鎮卻充滿了紛揚和熱烈。在作家的筆下,任何景物的描寫都不應、也不可能會是對自然原狀的簡單寫生,它總是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以自己的心情興趣進行自我觀照。離開了主觀觀照的景物描寫是無生命的,而無生命的景物描寫對於小說是多餘的文字。羅丹說有人以為素描本身是美的,而不知素描所以美,完全是由於所表達的真實和感情。”羅丹還嘲笑那些隻以講究技法和造作的姿態而自謂“美的素描”“其實是隻能騙騙傻子的玩意兒”。趙本夫筆下不是靜觀的“素描”,他有著不同的感情。所以,有時的描寫盡管冗長,但不沉悶,雖然詳盡,卻不厭煩。他小說的這類描寫,我以為有時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當人還未了解小說的主旨內容時,就先被它特殊的地域風光吸引住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景物描寫事實上就轉變成為小說的一個特點而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