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六年那場突如其來的大動亂就像一個無法抗拒、從天而降的重錘,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一夜之間,千萬人的命運發生驟變;千萬個家庭演出了在書本裏都不曾見過的怪誕離奇的悲劇。對於我,平時所留意的人的麵容、姿態、動作變得毫無意義;擺在眼前的,是在翻來覆去的政治風浪裏淘洗出來的一顆顆赤裸裸的心。它們無形地隱藏在人身上最不易發現的地方。有的比寶石還美,有的比魔怪還醜,世界上再沒有比人與人、心與心的差距更為遙遠的了。
現實生活中耳聞目睹的情景時時纏繞著馮驥才的神經,迫使他思考種種問題。但是,當他產生了動筆的念頭,想把看到、聽到、感到的一切訴諸筆端,真切地描繪下來的時候,這才覺得左右掣肘,困難重重。
我把自己鎖在屋裏,偷偷寫起來,隻要有人叩門,我立即停筆,並把寫了字的紙東藏西掖。這片言隻語隻要被人發現,就會毀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設想。每每運動一來,我就把這些寫好的東西埋藏在院子的磚塊下邊,塞在樓板縫裏,或者一層層粘起來,外邊糊上宣傳畫片,作為掩蔽,以便將來有用時用溫水泡了再一張張揭出來。
……但藏東西的人總覺得什麼地方都不穩妥。一度,我把這些稿子卷成卷兒,塞進自行車的橫梁管兒裏。這車白天就放在單位裏,單位整天鬧著互相查找“敵情線索”。我總覺得會有人猛撲過去從車管兒裏把稿子掏出來。不安整天折磨著我。終於我把稿子悄悄弄出來,用火點著燒了。
心裏立刻平靜下來,跟著而來的卻是茫然和詛喪。以後,我一有了抑製不住的寫作的衝動時,便隨寫隨撕碎,扔在廁所裏衝掉;冬天我守著爐子寫,寫好了,輕輕讀給自己聽,讀到自己也受感動時便再重讀幾遍,最後卻隻能戀戀不舍地扔進火爐裏。當輾轉的火舌把一張張浸著心血的紙舔成薄薄的餘灰時,我的心仿佛被那灼熱的火舌刺穿了。
馮驥才當年實在不願視人生現世的苦難情狀於不顧,而把自己的感情投向遙遠的往昔。現實畢竟是太嚴酷了,它使得一個試圖直麵人生的作者不得不像賊一樣提心吊膽地從事一項崇高而又神聖的事業,最後還是歸於失敗。然而,馮驥才的心火不滅,描寫現實的路被堵死了,曆史的大門卻沒有完全關上。他隻好在不得意的情形下改道曆史,用曲筆來折射這多難的眼前生活。一部《義和拳》、半部《神燈》,它該花費了年輕的作者多少心血,包藏著他多少難以明言的情感啊!當然,從事曆史題材的小說創作本身並沒什麼錯,何況馮驥才還取得了令人讚賞的成績。問題在於,從以上的情景我們可以知道,馮驥才剛開始創作的興趣卻在於現實。弄清這一點,對於我們理解並認識馮驥才此後的創作是有用的。
至今,《神燈》還隻有“前傳”,曾被《神燈》感染了的讀者因長久讀不到它的“後傳”而對馮驥才多有怨言。據說“後傳”的構思早已醞釀成熟,資料也已齊備,但作者卻無意著手寫作,理由在於現實生活正在激動著他的心。“許多朋友和讀者都希望我拾起它來(指《神燈》後傳的寫作),我卻不能。大概過於豐富的現實生活和熟悉的人物包圍著我,不寫不行。所幸我至今毫無枯竭感,反而覺得時間比寫作的速度快。時間像飛跑不停的車,待寫的東西像擠不上車的乘客。每每一個中篇寫作之中,忽然被一個突然成熟而湧上心頭的短篇所打斷。寫這個短篇時,又被另一個激動著我的短篇所幹擾。我不能使自己得到半點清閑。”這些話是他1982年說的。此後,我們雖然常常讀到馮驥才的新作,可還是沒有見到《神燈》“後傳”的出現。他如今的創作情況是否還像前幾年那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自《神燈》“前傳”發表以後,馮驥才的創作確實出現了一個全新的局麵。現實生活的畫麵開始在他的小說中展開,更加激動人心的生活矛盾和人物形象陸續出現在讀者的麵前。
《鋪花的歧路》是馮驥才的第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79年4月。在直接反映“文化大革命”生活的小說中,它也許算不上最早的作品。但是,通過對一個踏上初看是鋪滿鮮花後來才知是歧路的青年心靈曆程的描摹,用批判眼光來看待“文化大革命”,它無疑屬於較早的小說之一。那時,關於“文化大革命”的評價還處在一種十分微妙的階段,總的態度觀點還很不分明;可馮驥才能夠從真實的生活實際出發,采取嚴格的現實主義態度,從十分新穎的角度來表現“文革”初年那種極左思潮、個人迷信給青年一代的靈魂造成的災難,這是需要具有勇敢的精神和獨特的見識的。這部小說在構思階段就曾發生過不同的意見,後來,前輩老作家茅盾所采取的公正態度無疑對它起了某種催生作用。小說主人公白慧本來是一個純潔、天真、善良的女學生,然而“文革”之初,她麵對突然而來的狂風暴雨,一時失去了自製能力,聽憑極左分子的唆使和驅遣,仗著那一點點樸素的認識和信念,用木槍打傷了一位女教師(這位教師後來備受折磨死去了),從而使自己陷進了痛苦的泥沼。作品的著力點不在於說明白慧犯下的罪過,而在於表現她何以犯罪並怎樣逐步覺醒的情景。作者把嚴厲的批判精神灌注於對人物行動的具體描繪和心理的如實揭示之中,從而通過白慧這樣一個具體的人,使讀者清晰地看到卑鄙的力量和無恥的陰謀是怎樣扭曲了一個青年人的性格,侵害著她那稚幼的靈魂的。作品筆致細膩,情感真摯。看到人物真誠信念被毀壞,青春年華受踐踏,讀來令人感歎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