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隻能以此作為推斷,通過一係列的分析,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意見:
首先,這個司馬相如是在窮困潦倒的背景下,並通過一些列的手段而結識了卓文君,作為文人的他,實在是避免不了那種銅臭的味道。換句話說,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感情動機不純正。因此,司馬相如對卓文君有情變的可能。
其次,能夠被曆史記錄下來的東西,應該是很重要或者廣為流傳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曆史就隻具備這些元素。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產生感情變化,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然後還被人以書的形式記載下來。這難道不是一種證明?
再次,可能我們還會對《西京雜記》裏的這個記載產生懷疑,因為,它並沒有說明是哪個時候,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感情有了變化,第一種情況是真的不知道時間,第二種情況是借此回避。我想第一種情況的可能性更大。為什麼這樣說?我們再來看《史記》中的記載,《史記》的成書時間比《西京雜記》早。在《史記·司馬相如傳》中,曾有關於這個事情的記載:久居之。這三個字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司馬相如跟卓文君結婚後較長一段時間,我想至少應該是在司馬相如進京之後。因此,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的感情發生較大變化是在漢武帝給他官做之後。
做了官的司馬相如自然威風得意。曾有多少個無眠孤枕的夜晚卓文君獨自煎熬,當相思依舊,卓文君實在是忍不住了,就給司馬相如寫了一封信,信上這樣寫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司馬相如收到信之後,回了信,內容依然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這封回信說明了什麼?什麼數字都有了,從一到萬,就是沒有億。卓文君不是傻女人,她明白此信的含義,也明白她老公一家對她“無意”了。
最後,如果前三者的分析都成立的話,那麼,司馬相如對卓文君產生厭倦繼而產生情變是完全可能的。
問題出來了,卓文君如何應對,是不是僅靠一首《白頭吟》就能使她的老公回頭是岸?如果問題真的這樣簡單就好解決了,那卓文君還可以寫一首“相守吟”之類的。這次,卓文君更加顯示出了她的聰明之處,她要通過她的回信表明自己堅定的立場,你納妾,你情變,我卓文君絕不允許,要知道,沒有我卓文君,你司馬相如能有今天?再說,還有我老爸呢?他可不是好惹的——好歹也是全國首富啊。
於是,卓文君將她老公回信中的數字連成一首詩,寄給了司馬相如。司馬相如拆信一看,趕緊收心悔過吧!要不,後果將很嚴重。因為司馬相如內心很清楚,如果就因為自己娶茂陵女為妾,讓老婆大人不悅,實在不劃算。如果一定要跟茂陵女在一起,必然會涉及到財產的分割問題,到那時說不定會弄得大家都翻臉,對簿公堂就不好了,而且,老丈人肯定會介入,這樣一來,他就是一個“弱者”。因為,憑借“全國首富”的這個影響力,司馬相如能討到便宜麼?
聰明的司馬相如自然不會吃這樣的虧,為了表心意,他作了一首《美人賦》,這首《美人賦》是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再花心了,要更加地愛自己的老婆。
之後的事將怎樣發展呢?司馬相如後來得了糖尿病,也由於他與卓文君恩愛有加,所以不顧自己有糖尿病還時常交歡,最後病情加重,醫治無效死亡。司馬相如死後,卓文君很是傷心。
曆史上對於司馬相如的情變,看法大多是“浪子回頭”式的。其實我以為並非如此,隻不過這樣的說法還是挺符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的。其實,司馬相如的這個大騙局,無論出於何種目的,也無論後來情變有多麼的複雜,說到底,司馬相如還是為情所困,他擺脫不了知識分子所具有的那種軟弱情愫,他對卓文君的情讓人感歎不已,也讓人有些芥蒂,我將之稱為“動機不純下麵的生死愛戀”。然而,盡管他對卓文君的愛動機不純,但也成就了古代姻緣的一段佳話。如此結局,比起那些流離失所,命喪郊野之人要幸運得多。
司馬相如的聞名天下,多虧了漢武帝的賞識,才讓這個才子迅速聲名鵲起。因此,司馬相如是感恩不盡,這也說明古代知識分子的感恩情懷可以讓一個人去阿諛奉承,司馬相如的最後遺作《封禪書》便是最好的證明。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司馬相如作為一個文人的無奈,他衣食無愁,官居顯赫,他還缺什麼呢?他缺乏真正施展自己才華的機會,治理國家,漢武帝不需要他,他有更好的人選,比如董仲舒。但漢武帝確實幫助過他,所以,我相信,司馬相如寫《封禪書》時,心情一定複雜到了極點,他惟一有用的還是那一支筆,以致今日世人還念念不忘他的《子虛賦》和《上林賦》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