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人類麵臨的一個嚴峻抉擇(2 / 2)

在寧夏林業部“三北”防護林建設局舉辦的“綠色長城”成就展中,記者欣喜地看到,一些昔日風沙肆虐的地區出現了林草肥美、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喜人景象。

在1994年舉行的全國沙漠化普查與監測工作會議上,林業部副部長祝光耀欣喜地告訴與會者:自1991年全國治沙工作會後短短兩年多時間裏,全國又治理開發了2500萬畝沙地,有600多個沙區開發項目正在實施,全國治沙工作已走上“突出重點、講求效益”的軌道。

無數事實證明:“見沙怕、治沙愁”是一種懶漢懦夫的表現。風沙完全是可以戰勝的!

但現實不容樂觀。林業部祝光耀副部長最近嚴肅指出:“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一些重點沙區的生態環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土地沙漠化發展的勢頭也沒有完全得到有效遏製。”就全國而言,土地沙漠化的速度不是在減小,而是在增大。近50年,沙漠化土地平均年推進1000多平方公裏;20世紀50年代~70年代平均每年擴大1560平方公裏;80年代以後,平均每年擴大2100平方公裏。有關專家警告:今後10年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每年將平均新增沙漠化土地2300平方公裏。這將意味著每年有相當於一個中等麵積的縣淪為沙漠化土地。

現實令人憂慮:現在,僅“三北”地區每年就有2億畝農田遭受風沙危害,糧食產量低而不穩。有15億畝草場由於沙化嚴重退化,有數以千計的水庫和大批灌渠遭受風沙侵襲,有800多公裏鐵路和數千裏公路因風沙而影響正常交通,全國60%的貧困縣在沙區苦苦掙紮……治沙專家心情沉重地告訴記者:就全國而言,大部分地區仍是“沙進人退”,“人進沙退”的還僅限於一小部分地區!

內蒙古哲裏木盟有一個鄉,60年代中期還是上交糧食的先進單位,不到20年時間,這個鄉80%的土地沙漠化,已變成人缺口糧、畜缺飼草的窮地方。

更令人憂慮和痛心的是,在一些土壤沙漠化嚴重的地方,人為的破壞幾乎沒有停止過。一些地方治理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破壞的速度。年年都在治理,年年沙化麵積仍在擴大,國家的投資、人民的血汗全部付諸東流。

土壤沙化是自然環境長期遭受破壞、生態失衡的結果。主要由於長期不合理耕作、過度砍伐、墾殖、采挖、放牧等人為因素造成。一些地方至今仍在濫用沙區資源,靠不適當的開墾和超載放牧來維持生產、生活。一些部門在土壤脆弱的地區開辟礦產、開采石油,搞建設項目,隻顧經濟效益,忽視環境效益,致使植被破壞,土壤沙化。

寧夏鹽池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土壤本來很脆弱,近兩年接連爆發幾次濫挖甘草大會戰,致使數百萬畝草場沙化和嚴重沙化。問題至今未能徹底解決,人為釀造的災難仍在繼續,飽受沙害之苦的人仍在製造沙害。

就某種意義上說,製止破壞比治理沙化更為重要。破壞不停止,治理就失去意義。

防沙治沙是關係國計民生和子孫後代的偉大事業,現已到了十分緊急的關頭,沙化麵積在擴大,治理難度也在增大,但至今還未引起全社會的普遍重視,一些地方治沙投入不足,治沙措施不夠有力。是消極等待“沙進人退”還是積極向沙漠宣戰、逼迫沙退,仍是一個嚴峻問題。但現實留給人類作出抉擇的時間和機會已不多了。

(原載1994年7月16日《光明日報》二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