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國家計委是一個權力很大的重要部門。現在搞市場經濟,計劃工作以往“統帥一切”的地位不存在了,一切都需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在新的形勢下,計委如何工作,一些人思想上產生了迷惑。針對一些人的思想障礙,國家計委引導機關全體人員認真學習有關方針政策,從消極的“待變”轉向主動的“思變”,站在全局的高度認識機構改革的意義,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在計委工作如何轉變職能的大討論中,大家取得共識:必須改變過去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但不等於不要經濟計劃;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同時必須加強宏觀調控;轉變職能不等於簡單地下放權力;要建立相互製約的宏觀管理體製,同時還要形成合力;精簡機構與人員,但必須提高部門的整體素質。
在統一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國家計委的改革進行得有條不紊。他們正確處理了職能和機構的失與得、破與立的關係,堅決放棄不該管也管不了的職能,強化過去雖有但未到位以及按市場經濟要求必須加以拓展的新職能。將工作重心放在中長期規劃上,強化產業政策、行業規劃、專項規劃和地區規劃的製定和實施。在委內機構設置上,重新調整了司局結構,根據不同業務範圍調控層次,調整和增加職能。確定新增職能7項,強化原有職能9項,改革、下放、轉移應由市場、地方、部門或企業承擔的職能16項。目前,國家計委包括規範工作程序和協調司局之間關係在內的各項規章製度已經建立。按新的職責分工,各司局已做到“人到位、馬上鞍”。通過切實有效的改革,國家計委的宏觀性、戰略性、政策性管理職能得到加強。
國務院機構改革初獲成果
自1993年3月到1994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開始實施不過一年的時間,但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做了大量工作。現在,各部門的“三定”方案已基本審定完畢,各部門陸續按照新的職能和機構運轉。一些部門之間職能交叉、重複的問題通過協調也得到了解決。
有關部門根據職能變化確定的各部門精簡任務已基本順利完成。國務院部委和直屬機構、辦事機構原有86個,現已減為59個。非常設機構由85個減到30個。原有機關行政編製36700人,改革後核定為29200人,精簡7500人,精簡達20%,改革前內設司局924個,改革後為788個,減少司局136個。這是在1988年已精簡18%的基礎上的再次精簡,因此成績來之不易。冶金部由645人減至330人,精簡了49%。電子部和機械部共定編680人,比原來機械電子部的1188人減少了508人,精簡42%。國內貿易部是在撤銷原物資部、商業部的基礎上新組建的,定編800人,比原來兩個部的1863人減少了1063人,精簡幅度達57%。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各省、市、自治區的機構改革也邁出了堅實、有力的步伐。目前有十多個省區的改革方案已定。遼寧、吉林、安徽、山東、廣東五省的省一級黨政機構平均設置55個,比原來平均82個減少27個,精簡幅度為33%。廣東省省級機關人員精簡21.8%,遼寧、吉林、安徽、山東四省機關人員平均精簡37%。
精簡人員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人員實現合理分流:部分幹部走出機關,創辦了第三產業,部分幹部轉入實體性公司和事業單位,部分幹部被充實到基層,到鄉鎮、區、街任職,部分幹部根據本人意願提前離崗。
有關負責同誌告訴記者,這次機構改革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不可能一次改革解決所有問題。改革隻能一步步進行,今後還有大量工作要做。按照十四屆三中全會精神,國務院準備將機構改革進一步完善和深化。
(原載《光明日報》1994年5月12日頭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