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各級行政管理機構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從國務院到鄉鎮基層政權,行政管理體製和機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衝擊著舊體製,其影響廣泛而深遠。
精簡:改革的重要目標
幾十年來,我國機構和人員的精簡始終未走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循環。到20世紀90年代初,國務院的工作部門仍然有86個,地方黨政部門平均數省級達到70多個、地區達到50多個、地市級城市達到65個、縣級達到45個。1991年末,全國各級黨政機關的人員已達到920萬,縣以上黨政機關超編74萬多人,當年全國行政管理費開支達370多億元,加上事業費共支出1400多億元,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37%。負擔沉重啊!
改革和精簡的任務又一次嚴峻而緊迫地擺在各級領導部門的麵前。
在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新的機構改革的框架。在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又進一步提出機構改革的模式。在此前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國務院常務會、總理辦公會也多次討論機構改革問題。這些足以說明,中央對這次行政管理體製和機構改革采取了十分重視、十分謹慎的態度。因而,這次改革也引起了國內外的格外重視。
走出“精簡膨脹再精簡”的循環
自1993年3月正式開始實施的行政管理體製和機構改革,特別注重吸取以往曆次“精簡”和機構改革的經驗教訓。
改革要徹底解決問題,不能“揚湯止沸”,而要“釜底抽薪”。這就要改變黨政機關微觀幹預過多、包攬事務過多的狀況。
因此,轉變職能成為這次行政管理體製和機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區別以往曆次精簡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麵。
轉變政府管理職能,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行政管理體製,不僅僅是合並幾個機構、精簡一批人員,而是要從政府的管理模式、管理職能、管理機構、管理方法以及行政運行機製和人員素質等多方麵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和改革。
隻有這樣,才能有希望從“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困境中走出來。
社會主義製度的一種自我完善
為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國務院區別不同情況進行了改革,將專業部門分成三類:改為行業總會,履行行業管理職能,如輕工總會、紡織總會;改為經濟實體,不承擔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如航空工業總公司、石油天然氣總公司;關係國家經濟命脈的基礎行業部門和高新技術行業部門,予以保留和新設,加強內部改革,如化工部、電子部。這就有效地轉變了各個專業部門的職能。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與各部委密切配合,擬定了職能配置、內設機構、人員編製的“三定”方案。有關部門將各部委、各司局的原有職能逐條抽出,進行分析、審核、協商,取消原來計劃經濟體製設立的、現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職能,下放一批應該下放的管理權限。在這次機構改革中,撤銷紡織工業部成立中國紡織總會是一個較大的變動。目前,原紡織係統內的國有企業的產值僅占全行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而三資、鄉鎮和私營個體紡織企業的產值已占總產值的三分之二。這表明原紡織部門隻管係統內企業的體製已不適應全行業管理的要求了。而紡織行業日趨社會化、市場化、指令性計劃較小,這對改革體製、轉變職能、行業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紡織總會的設立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它弱化了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加強了為企業服務、溝通政府與企業關係的職能。內設10個機構,比原紡織部減少了30%,人員減到280人,比原來減少了44%,這項改革既體現了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精兵簡政的精神,也探索了專業經濟部門機構改革的新路子。
這些改革是社會主義製度的一種自我完善。
搞市場經濟,計劃部門如何適應?國家計委的改革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