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福音(1)(2 / 3)

《路加福音》在借鑒《馬可福音》時,對後者冷峻急迫的風格進行了較大改動。首先表現為,路加從資料中選取大量內容,加強了未被馬可強調的部分。新增入的材料風格文雅,含有許多著名段落,如寓言“財主和拉撒路”、“好撒瑪利亞人”、“浪子的比喻”,詩歌“馬利亞的尊主頌”(“聖母馬利亞頌”),故事“耶穌降生於馬槽”、“天使報喜信給牧羊人”、“孩童耶穌在聖殿裏”、“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基督向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顯現”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路加對婦女也極為關注。較之其他各書,一些婦女的形象在《路加福音》中非常引人注目。路加始終以同情心和切近實際的筆觸描寫她們。路加在第21章五至二十六節還認真重寫了《馬可福音》第13章的啟示場景,但文筆較為溫和。他認為末日並不迫在眉睫,末日來臨時信徒們還有事做,他們將在曆史上寫下新的一卷。這便要求虔信者在某種意義上適應外界,因為世界不可能如馬可的看法那樣,完全一團糟,隻配被毀滅。

一位習慣上被稱為“馬太”的人對《馬可福音》進行了修訂和擴充。他的目的是,更多地以他本人對耶穌塵世使命的理解,寫一部新的福音書。

無疑,這部書曾在他生活過的基督教社團中流傳。

據考,他生活於安提阿一此地位於巴勒斯坦北部的敘利亞海岸。如果《路加福音》在《馬太福音》之前(二者的先後仍有爭議),馬太似乎也沒見過《路加福音》。但馬太確曾了解《馬可福音》。他對後者十分重視,將其內容的大約90%都收入自己書中,並模仿了該書事件的編排次序。在此基礎上,他增入《馬可福音》所沒有的一些材料:以此彌補了《馬可福音》的不足。這使他的福音書比《馬可福音》長出大約三分之一,讀起來也更加流暢上口。

如馬太在描寫耶穌時,首先認定他是猶太人的先知和導師,並且因為兼具“神子”和大衛直係後裔的雙重身份而擁有至高的權威。他完全應驗了猶太《聖經》中的彌賽亞預言。《馬太福音》的讀者們必如馬太本人,也信奉《舊約》的權威,並在閱讀中履行其要求——這在回歸故鄉後的猶太社團中已成為製度。當時,人們不僅審慎對待每一個短文、句子和詞組,甚至把個別單詞從《舊約》中摘取出來,精心考察其預示的含義。學者們從《馬太福音》中已查出60多處《舊約》的直接引文,還發現更多的間接引文,或與《舊約》暗中相關之處。馬太引用《舊約》的最著名模式是借助“應驗套語”,這類套語書中出現了11次(如第1章22、23節寫到耶穌降生時說:“這一切事的成就,是要應驗主借先知所說的話:‘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有人還看出《舊約》和耶穌生涯之間的諸種預表性聯係,其中最有名的兩例是馬太將耶穌的首次重要的講道安排在山頂(與耶和華在西奈山授予摩西律法相照應);在第12章40節引述了約拿故事,說“約拿三日三夜在大魚腹中,耶穌也要這樣三日三夜被埋在地裏”(對照《路加福音》11:29,30)。

但在《綿羊與山羊的審判》這一節裏,馬太的藝術天才展現無遺。他用寓言的形式、超前的思想意識談到了耶穌在未死之前的狀況:“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

3.為耶穌施洗的約翰

有許多《聖經》學者認為,約翰是否了解他這位表弟的思想,似乎大可懷疑,然而有一點是確鑿的,那就是——基督的洗禮。

施洗者約翰宣講的是“不”。而耶穌以同樣的激情說“是”。

約翰是耶穌的施洗者,他曾指著耶穌對他的弟子們說:“上帝的羔羊們,快除戒世上的罪孽吧!這就是我一直在說的那一位。我說:‘在我之後來的那人,比我更偉大,因為我出世以前他即已存在。’我並不知道他將是誰,但是我來用水施洗,就是要讓以色列人認識他。”

約翰還證實道:“我看見聖靈像鴿子一樣從天而降,棲息在他的身上。我仍不知他就是那個人,但是差遣我用水為人施洗的上帝對我說:‘你將看見聖靈降臨,停落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用聖靈施洗的那個人。’我已經看見了,所以我告訴你們,他就是上帝的兒子。”

有那麼一陣,約翰似乎隱約揣摩到耶穌所講的意思。他告訴門徒們,不要對自己寄予過多的期望,他隻是另一位導師的先導而已,而那位導師比自己更偉大。有兩個門徒聽從了這一建議離開了他,轉而追隨耶穌,他一點也不生氣。

約翰已將自己最優秀的部分獻給了世人。

他總覺得自己還是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