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田園牧歌式的《路得記》
《路得記》是一篇古希伯來人的田園牧歌式小說,大約產生於公元前三世紀。兩千多年來,這位摩押女子路得的形象很清晰地留在了曆代的讀者心裏。19世紀英國浪漫派詩人濟慈的名詩《夜鶯曲》第七節中有這樣的名句:
當路得含淚站在異國的麥田中
苦思家鄉的時候,從她愁苦的心中
掠過的,恐怕就是這同一的歌曲吧。
除濟慈以外,西方的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的作品中以路得為題材的還有很多,對她做了種種的讚頌。他們同情她,歌頌她的深情、忠實、勤勞和勇敢,使她永遠活在世界各國廣大人民的心中。
《路得記》譯成中文隻有三千多字,這麼短的故事,卻有這麼大的藝術魅力,值得注意。
故事描繪了人世間最難得的、婆媳之間的深情厚愛。從古以來,一般社會中婆媳之間的關係多數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拿俄米和路得之間卻和睦相愛。更難得的是,男子死後,婆媳相依為命,難舍難分,甚至生死與共。媳婦願意陪著孤苦伶仃的婆婆回到已故丈夫的老家——被人看作世仇的異國去,這不僅是出於深厚的愛,而且還是勇敢的行為。路得對婆婆的愛,與她對丈夫的摯愛是分不開的,由對丈夫的忠誠、真摯的愛,而兼愛丈夫的慈母,愛丈夫的故國。當然,這種愛不可能是單方麵的,婆婆的慈祥與推己及人、處處為別人著想的高貴品格,特別是為媳婦的前途著想、誠於中形於外的表現,也促使媳婦願意生死與共,甘心情願地離開了自己的國土,迎著民族偏見和敵視的眼光,踏上丈夫和婆婆的國土。
路德給人的印象首先是年輕可愛,波阿斯一看見她就很喜歡她,還叫她“小姑娘”。在打穀場上他誇她賢德,說她“大可以去找個年輕人”(但她沒有那樣做),在城門口聚集的人群中他也說她是“年輕女子”。路得又是個賢惠、勤勞的女子,她拾麥穗時不休息,拾的麥子和吃餘的食物都拿回去給婆婆。鄰居的婦女們甚至對拿俄米說:“她為你所做的,比七個兒子所做的還多。”
詩人濟慈從中體味到了這種感情。上麵所引的三行《夜鶯曲》中的詩句,便寫出了故事中沒有明寫出來的複雜感情。小說並沒有說她含淚站在異國的麥田上,沒有說她苦思家鄉、心懷愁情,詩人濟慈卻深深地感到了。因為路得是個聰明多情的女郎,獨自站在異國的麥田中,周圍都是異國人,怎能不會懷念故鄉與父母之邦呢?在死去的丈夫的故鄉田地中,做個年輕寡婦而受人憐憫,又怎能不熱淚盈眶呢?怎能不會想起在故鄉初婚時的歡樂,而悲悼死去的年輕丈夫呢?從摩押走到約旦河西的猶大利伯恒,山一程,水一程,又在陌生的麥田中拾穗,夜鶯、杜鵑一類歌鳥的歌聲當然掠過她的愁懷。在詩人濟慈看來,這三千多字是一首古希伯來的田園牧歌,一往情深。
千餘年來,每年的“五旬節”期間,都要在猶太人的會堂中向廣大的群眾朗誦一次《路得記》。“五旬節”又稱“收獲節”,是現在公曆的五月下旬,正是收割麥子的季節。路得在麥田中拾穗的情景,每年在人民的心中浮現一次,其深入人心之處可想而知。
3.被冊封皇後的猶太少女
希伯來的小說到了寫作《以斯帖記》時,可說是相當成熟了。《以斯帖記》的故事情節十分動人,結構巧妙,語言優美,具有感人的愛國熱誠,深為猶太人民所尊重、熱愛。因為沒有半點兒宗教氣味,沒有一次提到耶和華上帝,不少人就反對把它放在《聖經》裏,但因其中的愛國熱忱和人民的普遍喜愛,還是被選進了《聖經》。猶太人的重要節日“普珥節”就是根據這篇小說中虛構的故事而創立的。“普珥”(Purim)是波斯語,為“抽簽”之意。波斯大臣哈曼立意除滅全部猶太人,由抽簽而定除滅他們的日子,但因以斯帖的努力,結果在那一天反過來把陰謀除滅他們的人除滅了。於是,波斯全境的猶太人都以那日子為普珥節。
一篇短篇小說能影響分散在世界各國的民族成員如此之深廣,確是古今未有的。
《以斯帖記》不是真實的曆史,而是由想像虛構的。所用語言因雜有敘利亞語的語形與技巧,足見其寫作時代很晚。
《以斯帖記》的故事既精致又精彩,值得一讀。
波斯·米底亞帝國滅了巴比倫後,地跨西亞,從印度到蘇丹轄127省。
亞哈隨魯帝大宴群臣180天,又開放禦花園招待京城全體人民,宴請百姓,大顯皇室的氣派。最後請皇後瓦實堤盛裝出來讓大家一瞻她的風采和嬌豔。豈料皇後拒旨,引起皇上勃然大怒,竟下令廢棄她而另立新後。他從全國物色美女入官,再從中選中了猶太少女以斯帖,冊封為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