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智慧(2)(2 / 2)

我呼喚,你們卻充耳不聞;

我招呼,你們卻不加理睬。

你們既漠視我的教導,

又不肯接受我的勸誡:

當暴風雨來臨,恐怖進迫……

第八章是擬人化的“智慧”演說的最精彩部分,也是最高潮,把“智慧”提高到超乎宇宙的高度之上。

耶和華在亙古,遠在創造

萬物之前,就造了我。

在太初,大地未形成之前,

我早就被單獨造成了。

在海洋還未出現之前我就生下了,

那時還沒有水泉噴湧汪洋……

增長智慧,不可以拒絕。

照我的教訓去做,就有幸福;

守在我的門口,在那裏等候,

找到我,就是找到生命,

並且贏得耶和華的慈惠;

沒有找到我的,便戕害自己,

憎惡我的就是喜愛死亡。

這種擬人化的寫法,讓“智慧”的化身作演講,是希伯來智慧文學發達以後的產物。

5.絕妙的哲理詩

《傳道書》是一本絕妙的哲理詩和散文詩集,是希伯來“五卷書”之一,是在每年的住篷節(時間在十月初,紀念他們的祖宗在曠野裏流浪,住帳篷時的生活)時當眾朗誦的文學作品。

此書是智慧文學中具有特殊性質的著作。作者從最悲觀的立場去看人生和社會,發現社會生活的各方麵都困難重重,到處是壓迫和不公平,一切都沒有意義,萬事反複循環,日光之下沒有新事。

假如你看過香港拍的電視《宋氏三姐妹》的話,你一定會想到基督徒孫中山在反袁失敗後流亡日本,一個人很孤獨地住在橫濱的寓所,並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寫下如下的話:

天下萬事都有定期,

都有上帝特定的時間。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收割有時;

殺害有時,醫治有時;

悲傷有時,歡樂有時;

哀慟有時,舞蹈有時;

同房有時,分房有時;

親熱有時,冷落有時;

尋找有時,遺失有時;

保存有時,舍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

緘默有時,言談有時;

愛有時,恨有時;

戰有時,和有時。

這就是希伯來作者寫在《傳道書》上的詩行。作者是個頹廢的哲學家,他把所觀察的一切都看成是捕風捉影。人和獸命運相同,前者怎樣死,後者也怎樣死。兩者有一樣的氣息,都要歸回塵土,誰能看見身後的事呢?

此書的作者自稱是科黑萊斯(Koheleth),這字意義不明,可能是kahal(集會)的意思。希臘文譯本作Ecclesiastes,是獎勵會眾的意思。在我國把它譯成“傳道書”。這個“道”當然是頹廢主義哲學的道:萬事都是虛空,日光之下沒有新事;人生短促,如影飛逝;不如順著自然,享受自己勞碌所得的道。希伯來人在失意時,喜歡讀讀《傳道書》,好比我國文人甚至是政治家思想家在失意時,也偶爾讀《道德經》、《南華經》和《離騷》一樣。

再如下麵一首長詩,從中可以看見作者是相信神的存在的,但又不知道神的經綸如何。一切都由神預定好了,人的勞苦又有什麼用處呢?

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

人生虛空,萬事都是虛空。

人在太陽底下勞碌一生,

究竟有什麼益處?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

大地卻永遠是這個樣子。

太陽升起。太陽沉沒。

迅速又回到原來的地方。

風向南吹,又向北轉,

不斷地循環反複。

江河流入海洋,

海洋卻不滿盈,

水歸原來的地方,

循老路川流不息。萬事令人厭倦,沒有人去一一數說。

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發生過的事,以後還會發生;做過的事,將來還要再做。太陽底下沒有新的事。有誰能說:“看,這是新事?”

不,在我們出生之前早就有了。以往的事沒有人去追憶,今後的事也沒有人去掛念。

顯然作者在詩中的人生觀、宇宙觀和其所信仰的宗教格格不入。難怪當初把它編在經書裏,一直有人不讚成,甚至到了公元100年,也還是有人否認這是《聖經》中的一篇。直到後來再修訂時,加進了一些正統的箴言,例如“愚蠢的人遊手好閑,讓自己餓死”、“思慮多,惡夢也多”、“多言暴露愚蠢”、“好言譽勝過珍貴的香膏”、“智者的責備,勝過愚者的稱讚”等,再加上強調說《傳道書》是所羅門的作品,這些人才算是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