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概貌(4)(2 / 3)

毫無疑問,《啟示錄》是一篇文學作品,其宗教和神話材料采用了啟示文學的一般形式,著書目的也合於啟示文學的常規。又如,《啟示錄》幾次寫到製服魔鬼的勝利——基督誕生時、羅馬陷落時、“1000年”之前、“1000年”之後——每次都使人產生與另外幾次相同的感覺。《啟示錄》常有這種描寫:先是邪惡被毀滅,繼而天上傳來歡呼聲;歡呼聲剛過,似乎同一邪惡又回來了,隻是改換了服飾而已。顯然,這部長篇書卷是一篇精雕細刻的文學作品,即使它逼真地描述了種種異象,也仍是有意遵奉啟示文學的慣例。也有可能,約翰是一位基督教先知,當時享有與以諾、但以理同樣崇高的聲譽,以致被另—個人——真正的作者——選定為作者。無論何種隋況,作者未將描述歸於以往某位人物,都說明他認為有必要發展《但以理書》結尾處的虔誠虛構。在那裏,當但以理抱怨對所見所聞不甚理解時,天使告訴他:“但以理啊,你隻管去,因為這話已經隱藏封閉,直到末時。”

“末時”或許是指他自己的時代——安條克四世伊比法尼斯迫害時期——這樣,他就將自己的作品說成是過去就已發出的預言,而假定到他那時才被發現。

人們對天使的言論——預言的準確性曆來持有疑義。《牛津詞典》的總編輯伊麗莎白·諾爾斯,她新近根據對所做詞條非常不同的標準編撰了一本著作,2004年9月9日,她對英國路透社記者說:

“你們所注意的應是引語,而不是其語言學方麵的準確性。”

例如,作為布什在伊拉克戰爭中最親密的盟友,英國首相布萊爾曾在美伊戰爭之前引用莎士比亞的名言說:“現在不是猶豫畏縮的時候。”

有趣的是,這本1941年創刊的名言著作的最新版本反映了曆史有時會重演令人難忘的名言。

如克林頓在看到2000年美國大選中佛羅裏達州出現的亂局時說:“美國人民說話了——但需要再過一段時問才能確定他們說了什麼。”而英國首相索茲伯裏在1877年也曾說過:“選舉令人討厭的事情之一是:當神的使者說話時,你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

同樣,“聖經”裏先知們對神的使者,往往也是一時大惑不解,總得用日後的時間來檢驗。當事者也許看不見,他能看到的僅僅是神秘的預言或是壯觀場景和色彩絢爛的異象。然而這正是文學中引人入勝的懸念手法的表現。

4.氣勢蒸歐亞,波瀾撼古今

《聖經》文學對東西文化文學的影響力、感召力、感染力已是不容置疑的了,自其誕生以來就深深地震撼著人類的靈魂。

首先,歐美文學的曆史源出於兩個主要的文化背景或傳統,也就是希臘一羅馬的傳統和猶太教—基督教的傳統。這兩個傳統的結合,產生了嶄新的文化和文學。到了中世紀的後期,又發生了知識爆炸和文藝的騰飛,那就是文藝複興運動。

像新興的日耳曼民族的史詩如《尼伯龍根之歌》、《貝奧武甫》、《埃達》、《羅蘭之歌》、《熙德之歌》等多深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

中世紀歐洲的大量騎士文學宣揚了基督教思想,所謂“騎士精神”就是以忠君、護教、行俠為信條,以文雅知禮為儀表。騎士們崇拜聖母,保護婦女,除強扶弱,大有替天行道的氣概。《亞瑟王的故事》可說是騎士傳奇的代表作,其中《聖杯的故事》、《特裏斯丹和伊瑟》等更是膾炙人口。12、13世紀時城市繁榮了,為了滿足城市人民的要求,產生了戲劇和其他娛樂形式。眾所周知,西方中世紀戲劇起源於基督教的儀式,擴大為神秘劇和奇跡劇,搬演《聖經》故事和聖徒故事,後來又發展成為世俗劇。如《約伯記》就已較為接近現代話劇。到了中世紀晚期,世俗劇大盛,在西班牙湧現出大量優秀劇作,其中維伽所寫劇作之多被人稱為“大自然的奇跡”。在英國出現了許多“大學才子”,如格林、基德和馬洛等莎士比亞的先驅者。而莎士比亞則是16世紀的空前的戲劇大師。莎劇中引用《聖經》處平均每劇十多次。名劇《哈姆萊特》查爾斯·蘭姆在他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中曾用了15頁的篇幅解釋該劇的劇情,但是這個劇情,概括起來不外乎一個簡單而陰森可怕的故事:哈姆萊特因父親被害、母親葛楚德和王位被奸詐的叔父克勞狄斯霸占,因此發誓為父報仇雪恨。哈姆萊特在父親亡靈的托付下,決定裝瘋,殺死了未婚妻的父親,逼死了未婚妻奧菲利婭,又殺了她的哥哥和自己的叔父。最後,哈姆萊特眼看著自己的母親因為喝了毒藥而終於倒下,自己也死去了。是一部不朽之作,人們很難相信竟有批評家對它吹毛求疵。殊不知伏爾泰就指責過該劇不符合法國人對悲劇的傳統看法,而T·S·艾略特則把該劇稱為“藝術上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