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費時數月,雖未像賈島那樣“苦吟”,但也沉吟幾許,方覺基督教之所以成為世界性的宗教,與《聖經》中文學筆法的運用有不可分割的聯係。《聖經》中對宗教思想信仰的闡發,對精神領袖入木三分的刻畫,使讀過它的人的靈魂受到洗禮,並留戀於這文學與宗教的神聖殿堂——《聖經》。
《聖經》出於卓越的先知之手,他們把古老的口頭文學中的神話、傳說、感悟與現實而浪漫的創作緊密地貫穿在一起,形成神與人合一的精神紐帶。
在這條精神紐帶的風景線上,每一個字眼,便是一個頓悟;每一個紐帶,便是一個感歎;每一個異象,便是一個令人訝然的燈火闌珊處。
如果人生當真隻有一次頓悟的話,那麼《聖經》的文學、文學的《聖經》,就是值得我們去駐足、去頓悟的殿堂。
《聖經文學二十講》是對推崇上帝、推崇耶穌的這部猶太教與基督教文學經典的神往追尋、求證。雖然,求證在希伯來人看來是多餘的,在信基督的人看來也是多餘的,但對許許多多的尚未涉足這一領地的讀者來說,則是不可或缺的指歸。
因此,我們在講解《聖經》時,每每極盡“信(信實)、達(達意)、雅(雅致)”的旨趣,以期使讀者能流連忘返於這人類精神及靈魂的源泉。
這不是朝拜,是回歸,是分享人文企及神的感覺,是品味智慧出乎人的意表之間的得失成敗,是對往日、今日和末日的萬千氣象的遐想。
最後,但願這部“永遠為人景仰的非凡的宗教性質的文學典範”,能成全你走近已然曠日持久的某種渴望與寄托的所在,並在那裏得到愉悅的沉思。
古敏於2004年11月8日北京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