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2 / 3)

盡管如此,但人們對隨筆前景的預感基本上指向一致——不樂觀。

首先,我們要找出現在的不足:

第一,新隨筆最大的缺陷在於理論的貧弱。

有人說文學是小說家的天下,這話大體道出丁當代中國文學的基本國情。換句話說,不單最優秀的作家們全力以赴地把他們的才華傾注在小說上,就連最優秀的理論家們也窮其最鮮活的精力研究小說。其他的,就都是捎帶的。尤其是散文隨筆,這從報刊上這方麵的研究文章之少可以盡覽其貌。

可以說,我國散文隨筆的理論建設基本上還沒有鋪展開,雖然在一些專門的研究機關及某些大學裏,有一小批耐得住寂寞的研究家們在做著研究二作,但很難獨木成林。尤其麵對著近年來高漲的隨筆熱,就更稚得力不從心。其實新隨筆創作是非常需要理論的指導的,有許多問題都亟待提出和討論,比如隨筆的基本特征、創作特色、思想深度、文化意蘊、創新意識、發展趨向,以及它與散文、小品文、雜文的趨同性和不同性,等等不能小視這些基本理論的建設,中外文學史都曾讓明,創作沒有了理論的指導,就如同斷流的渠水,不出=天就要幹涸。第二,應警惕創作中的“過熱”現象。

本來就文學刨作而言,應當說是韓信點兵多多益昔,作者再多也不嫌其多。但是就當前的新隨筆創作來說,卻存在著“過熱”的問題。大概是由於報刊過多、編輯部催稿太急等原因,使許多作品來不及精心營構就匆匆發表,真正的心血之作比較少見。據說有的作家給報刊開的專欄競同時達到七八個十多個,沒有那麼多內容就隻好把文章加以稀釋。還有的生活化篇什與通俗化完全畫上了等號,隻求把圈畫圓,不再顧及形而上的美學意義與哲學內涵,使文章流於世態表相,變得平庸、瑣碎、絮叨、淺薄、無聊,甚至脂粉氣和銅臭化。這種近乎自殺似的做法已引起讀者的不耐煩,同時也造成寫作的浮躁心態,阻遏了創作水平的飛升。當然,這隻是新隨筆熱潮中的個別現象,我在這裏提出,目的在於防患於未然。

第三,新隨筆創作要趕緊建立起精品、大品意識,爭取做出文學史意義上的新貢獻。

我一向不否認“文以載道”這個中周文學的優良傳統,對於新隨筆給予我國社會思潮的積極貢獻,我是非常認同的。但是在此同時,可否要求它百尺竿頭,做出更高更大一些的貢獻呢?一場大浪淘沙之後,總要留下一些真金。諸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之後,留下了《論語》、《孟子》、《莊子》、《左傳》、《戰國策》等傳世之作;又如唐宋“古文運動”之後,留下了韓愈、柳宗元等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傳統。而我們的新隨筆呢,準各留下一些什麼?

在這個意義上,凡參與新隨筆創作的作家們,都應有意識地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你們是否已意識到,舉筆落筆之際,你也許正在揮灑著時代風雲!天降大任於斯人也,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呢,比如:新隨筆如何吏深刻地表現出現代社會與現代人生的哲理思考?如何更忠實地記錄和更本質地表述出時代的聲音?如何深化它的審美水平和藝術上的獨到發現?如何繼承和轉化傳統,刨造出一種新的語言、節奏和表述方式?如何多讀書、多思考、多積累,營造出文學史意義上的大品和精品?……任重而道遠。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