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那股份公司由誰來牽頭呢?你們有眾望所歸的牽頭人嗎?”
答:“有呀。我們都希望由紅橋工商所出麵來牽頭。您也看到了,從我們所長李國慶到我們區長郝洪建,都是要能力有能力,要水平有水平,我們就盼著能讓他們出麵,把我們這盤散沙組織起來。”
答:“告訴您吧,李所長他們也早有想法了,還有許多具體設想呢。隻要政策允許,明天我們就能幹起來。”
答:“現在是萬事俱備,隻欠政策東風!”
答:“您能不能幫我們找個‘大頭’反映反映?就說時間就是金錢,國內和國際形勢都已經不允許再等了。最好能快點給我們來個特批,我們保證給國家打個大勝仗回來。”
群情激昂紅橋個體戶們都站了起來,圍到我身旁。一個個熱切地訴說著,急迫地懇求著,就好像我成了町以拍板的“大頭”一樣。
他們的希望之火是那麼熾烈,使我的心電熊熊地燃燒起來……
尾聲:成功之路我沿著高高的天壇古圍牆走去。鄭四軍的、李海江的、閻敬香的、劉榮芬的……個個攤店我都細細地看了一遍。雖然我完全是個商盲,但我看到他們的各色貨物一直堆滿到天花板,顯示著吞雲吐月的實力。
眼見為實,我相信他們剛才對我說的,確宴都不是海市崖樓。我心裏升騰起為他們做點什麼的強烈願望。他們也的確不容易,比如這次考察團一路上也受了不少窩囊氣:人家一聽說是個體戶,馬上就另眼相待,光是說行李超重就罰款好幾次。還有最讓他們不能接受的,就是考察團已經走到滿洲裏了,北京的某單位還追過去追查責任,說是“誰給你們辦的護照?要是他們跑了不回來了誰負責?”唉,我們的某磐同誌呀,也真是太落伍了,抱著這樣的觀念,還侈談什麼改革開放呢?
說句實在話,如果沒有這些“內耗”,通向成功之路就會容易許多。比如紅橋管理所的同誌們已經結合學習小平同誌的講話,討論出許多好點子。他們覺得,這個紅橋集貿股份有限公司的牽頭人,完全口以由他們擔當。如果這有違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得經商的法令,可以搞兩權分離.脫掉一部分幹部製服,以第三產業的形式來搞,形式什麼時候都不應成為卡死自己的繩索,重要的應是實質問題,趕快把這個群呼眾盼的公司成立起來。
公司成立起來以後,紅橋的現代化巨變才可以說真正開始。變管理服務型為經營服務型,首先搞個車隊,優先為紅橋商販服務;再承包個飯館,解決商販們的吃飯問題,相當搞一個內部食堂;還可以以公司名義租個大冷庫,省得紅橋的商販們再去四處奔冷庫;有大宗的貨物來了,比如舟山漁場的帶龜來了2000噸,或是東北的大米來一車皮,公司全要下來,分給各個攤點去銷。有這個公司,去獨聯體、打人東歐市場也才成為可能。將來,公司還可以向東南亞、日本和西歐發展……什麼叫大膽解放思想?我以為這就是。
告別紅橋時,已是夕陽西下時分。
金色的餘輝像汪洋恣肆的海水,浸漫著高高古圍牆,浸漫著巍巍祈年殿,浸漫著株株古鬆行行翠柏,也浸漫著熙熙攘攘的紅橋商貿大棚。曆史與現實之間,既遙遠又貼近,既阻隔又通衙,既相因又相聯。其問,喁喁地維係著一條血脈,這就是“振興中華”。
我想起個體商販們一張張熱切的臉。想起他們那令人振奮的“我代表中國,我代表北京.我代表紅橋”的“紅橋意識”。想起這波瀾壯闊的十三年間紅橋所發生的滄桑巨變——就在我們的身旁,時代的千帆去若飛呀!
讓我們借來紅橋個體戶的那句話,快去掉“一點兒”,把改革開放的步子邁大再邁大,從我們的手上托舉起一個振興了的中華!
199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