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版了15位作家的l4部長篇小說,其中有王安憶的《紀實與虛構》、陳丹燕的《心動如水》、王小鷹的《我們曾經相愛》、王曉玉的《紫滕花園》、陸星兒的《精神病醫生》、俞天白的《犬上海漂浮》等。
山西作家李銳、成一、高岸的三部長篇小說《舊址》、《真跡》、《世界正年輕》顯示出“晉軍”的強大存在。廣東文學院也已出版l3部長篇小說,其中有多部獲獎。其他較突出的,還有浙江、江蘇、山東等省份。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僅18月底,全國已出版長篇小說30餘部,相當於新中國曆史上最高年份的1959年。那麼到年底再結算的話,創出新中國“長篇小說最高產年”的紀錄已不成問題。
1993年長篇小說大豐收的現象,已引起文化界的廣泛關注。國慶節前,權威的國家研究機構巾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同《作家報》聯合召丌了長篇小說創作研討會。數十位到會的評論家和理論家深入交換了近期的研究成果,認為長篇繁榮現象的出現,是由社會的、文化的和作家自身的等幾種因素構成。我們的文學創作的確有了長足的進步,這表現在作家們對社會生活的把握更加自覺與完整,對人物心理的開掘更加具有曆史性與民族性,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思考更加到位。
今年召開的各種長篇創作研討會比以往任何一個年頭都多,差不多隔三岔五就有一個。僅陝西作協就在北京召開了四個會。其他還有上海、浙江、東北等地的作家進京研討.
據悉,近期還有一些單位準備召開長篇小說的創作研討會。一些動作快的報紙,也已分別發表了關於這個話題的文章。據不完全了解,還有相當批作家,如王蒙、鐵凝、葉文玲、韓少功、肖複興、餘華、王海鵠、劉恪等,正在埋頭創作長篇小說。
二在中短篇小說、報告文學、紀實文學、散文、理論等等領域,也出現了群體繁榮局麵
1.今年以來,有四部長篇報告文學引起矚目。一是盧躍剛的《以人民的名義》,詳細報道了婁底市非法關押人大代表的惡性事件,引起全社會的震驚和深度思考。二是麥天樞和王光明的《昨天》,從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提請人們思索昨天的那場鴉片戰爭。=是奠伸的《中國第一路》,熱情謳歌了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並對當前我國的一些經濟現象進行思考。四是李鳴生的《澳星風險發射》,向人們報告了我國航天工業走過的壯麗路程。四部作品全都召開了作品討論會,除文學界之外的其他各界也對這些作品予以肯定。此外,還有相當一大批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麵世.繼續保持著熱點暢銷的勢頭。
2.散文的走俏已持續到第三個年頭。今年已有《鴨綠江》、《飛天》、《青年文學》等雜誌推出散文專號。有《人民日報》、《作家報》、《鍾山》、《九州詩文》、《鴨綠江》、《福建文學》等報刊推出散文大賽。有國家級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新創刊《中華散文》雜誌,致使全國的散文雜誌增至8家。此外,各大小報刊周末版和文學副刊的風起雲湧,也繼續推動著散文的繁榮發展。從創作情況來看,散文家、小說家、評滄家、劇作家、學者……差不多以文字為生命形式的所有作家們,都加盟散文創作。今年已出現以卜一大批散文隨筆佳作:冰心《我的家在哪裏》、巴金《懷念二叔》、楊絳《第一次觀禮》、季羨林《二月蘭》、金克木《告別辭》.壬蒙《我的喝酒》、餘秋雨《一個王朝的背影》、張潔《無可奈何花漸落》、劉心武《秀色可餐》、李國文《觀魚》、叢維熙《觀綠》、張承誌《以筆為旗》、賈平凹《說話》等等。
即使是最為寂寞難搞的評論領域今年也出現了一批振聾發聵的評論、理論佳作。荒煤、馮牧、潔泯、朱寨等老一代評論家寶刀不老,都有新作衝擊文壇;閻綱、蔣守謙、何西來、雷達、張韌、秦晉、馮立三等中年評論家重劍有鋒,成為當今評論界的主體力量;王曉明、李潔非、李書磊、張頤武、黃國柱、黃獻國、朱向前、陳雷、劉江濱等年輕評論家日趨成熟,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勢頭。三代評論家互為輝映,構成文學評論界一派宏聲,比較突出的作品有:雷達《廢墟上的精魂一(白鹿原)論》、秦晉《新散文現象和散文新觀念》、朱向前《新軍旅作家“三劍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