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未及闋[51],樵迎斬其舌,且曰:”餘聞宰獲其哲[52],房、杜、姚、宋。得是赫烈[53],老魅跡結[54],爾曾何伐[55]?宰獲其慝[56],林甫、敬宗。得是昏蝕[57],魅怪橫惑,爾曾何力?今者日白風清,忠簡盈庭[58],闔南俟霈[59]?闔北俟霽[60]?矧帝城闐闐[61],何賴窮邊[62]?帑廩如封[63],何賴疲農?禁甲飽獰[64],尚何用天下兵。神曾何知,孰愧往時?“
神不能對,退而笑曰:”孫樵誰欺乎?欺古乎?欺今乎?籲!“
(《唐孫樵集》卷一,《四部叢刊》影印本)
[1]齒:列名。貢士:唐代科舉取士,經州縣考試合格者稱貢士。
[2]大明宮:唐宮名,貞觀八年建,原名永安宮,九年改名大明宮。高宗龍朔二年增建,改名蓬萊宮,長安元年複稱大明宮。見王溥《唐會要》卷三〇。
[3]眙(chì):驚視。俯:低頭。
[4]陰意:暗想。
[5]繚瀛:繞池。
[6]廓穹:架設屋頂。
[7]圜(huán)然:周環規劃。
[8]隆然:高大突起之貌。
[9]窬(yū):門邊窗洞。隟,同隙,指道路。
[10]翼聖護艱:翼護聖艱,保護聖主於艱難之中。
[11]十有六君:自唐高祖至唐宣宗共曆十六位君主。
[12]廟祏(shí):藏宗廟神主的石函之室。撤主:換主。
[13]毗輔:佐輔。狄仁傑、魏元忠,二人皆為武則天朝宰相。
[14]提護:提防護衛。
[15]起帝仆周:張柬之、崔玄NFECB、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五人同謀,於武則天病重期間,率羽林兵誅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迎太子李顯監國,迫武則天退位,中宗複位。
[16]俾:使。
[17]猘(zhì):瘋狗。腯(tú):肥豬。安祿山體肥,故稱。
[18]踣(bó):撲。NFECA(zé):咬。
[19]二聖:指玄宗、肅宗。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與太子李亨等奔蜀避難,至馬嵬坡,兵士殺楊國忠,又迫玄宗縊死楊貴妃。之後,玄宗赴蜀,李亨則北上朔方。即指其事。
[20]大麓:《尚書·舜典》:”納於大麓,烈風雷雨不迷。“《淮南子·泰族》高誘注以為堯使舜入林麓之中,遭大風雨而不迷。此以指李亨北上事。
[21]髯孽:安慶緒多髯,故稱。安祿山後為其子安慶緒所殺。
[22]濟逆殺翼:幫助叛軍使其自相殘殺。
[23]兩傑:汾陽王郭子儀與臨淮王李光弼。二人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有大功。
[24]斮(zhuó):斬。
[25]薊梟:朱泚為幽州人,故雲。
[26]五堂:大明宮內有含元、宣政、紫宸三殿,宣政殿左右為中書、門下二省,共五堂。唐德宗建中四年,涇原兵亂,攻入含元殿,德宗出逃奉天,亂兵迎朱泚即皇帝位。
[27]殛:殺。朱泚敗後為其部下所殺。
[28]三革:三次變故。蝕黑:暗中被侵削。
[29]正聲:正直的言論。
[30]諍舌:諫諍之臣。
[31]輟黈(tǒu):不用黈纊,虛心聽取意見之意。《漢書·東方朔傳》:”黈纊充耳,所以塞聰。“顏師古注:”黈,黃色;纊,綿也。以黃綿為丸,用組懸之於冕,垂兩耳旁,示不外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