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第三條道路:從流派到思潮

“‘第三條道路寫作’從1999年應運而生,到如今已走過五年多的曆程,其中湧現了不少的好的理論文章和詩歌作品,路越走越寬,人越來越多,在詩歌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再加上2003年6月創辦的論壇的配合,如今正越來越形成一種大的氣候,在詩壇上發出了不可替代的聲音。這種獨立開放,這種不結盟式的詩歌寫作大聯合,正昭示了它自身獨特的魅力。第三條道路自覺融入時代的大潮,卻與現實保持恰當的審美距離,顯示了詩人的自覺,道德底線和必要的寫作難度,以及自覺維護人性與詩歌尊嚴的清新思維……”。⑨

如譙達摩在《第三條道路:一種思想技術》一文中所說:“‘第三條道路寫作’的出現實際上標誌著一種開放的、動態的、具有創造性的‘後現代範式’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的真正確立”。

誠然我們現在要考察“第三條道路寫作”還不能僅僅局限於討論它先前出版的《九人詩選》以及對先後湧現出的幾十位詩人的作品剖析,而是要看它伸入地表的思想觸角。“‘第三條道路’在反思當代的詩壇話語權力爭奪的基礎上而提出,讓我們發現了二元對立格局之外的文學事實,讓一些被遮蔽了的詩人作品進入我們的閱讀和批評視野。反思這些話語鬥爭,它表現出了一種超越激進的二元對立的文學觀的姿態。正是‘第三條道路’所倡導的包容性、開放性、多元性和不結盟等主張超越了我們固有的眼光”。⑩

胡磊在《第三條道路:當代詩歌爭論的延續》一文中指出“第三條道路”的詩人及其評論家們“通過對21世紀中國新詩發展的理性審視,重申了詩歌的文學主張與人文精神,從當下詩歌的現狀入手,在對詩歌的終極關懷上落腳,澄清了一些詩歌論爭的基本事實,對詩歌創作既熱情鼓勵又積極引導,強調了詩歌這種文學樣式獨到的精神深度,通過詩歌精神的重新命名,力求詩歌長期缺失精神的重建,使我們很受啟發和感動”。

當前“第三條道路”思潮正風行於大西洋兩岸歐美主要的發達國家,“‘第三條道路’首先是一條變革的道路,它立足現實,反思過去,麵向未來,具有曆史性、現實性、前瞻性”。第三條道路強調社會正義,主要體現在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政治新秋序。那麼“第三條道路”是否也在尋求一種合理的詩壇秩序?不管如何,“第三條道路寫作已然承擔著一項艱巨的任務,那就是盡可能給21世紀的中國文化一個嶄新的、令舉世矚目的思想基點。”隻要為生命而寫作,為維護心中的一方聖土而寫作,那便是詩歌永遠的希望。

從確切的意義上講,“第三條道路”不僅僅是一個詩歌流派,更是一種詩學思潮,反映了當下的現代漢語詩人對無限開闊的詩歌藝術世界及精神世界的熱烈追求與思想認同趨向。因而,“第三條道路”表現出詩學主張和理念上的深刻性與前瞻性,它必將在21世紀現代漢語詩歌思想發展史上留下獨特、精彩的一頁!

①②陳林:《訪談與思考》,見《挑戰與選擇——中外學者論“第三條道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376頁。

③⑧⑩李祖德:《論第三條道路》,見譙達摩等主編《第三條道路》,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④⑦趙思運:《關於“第三條道路寫作”詩學我之辨析》,見譙達摩等主編《第三條道路》,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657頁。

⑤⑥林童:《當下中國新詩的三個代表:譙達摩、於堅、王家新批判》,見林童《文化詩學:第三條道路》,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⑨林童、龐清明:《通向花園的漂泊者》,見《第三條道路·2003年卷》,第三條道路詩歌學會,2003年,第215頁。

張誌洲:《布萊爾“第三條道路”理論探析》,見《挑戰與選擇——中外學者論“第三條道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頁。

譙達摩:《第三條道路:一種思想技術》,見譙達摩等主編《第三條道路》,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頁。

【作者簡介】劉彩虹,女,山西呂梁人。《當代校園文學》、《中國北方文學報》、《中國特產報》特約記者。現在北大中文係攻讀碩士學位。著有文論《論餘華小說中對人的生存的關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