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道路的宗旨,主張寫作的獨立性,提倡每個詩作者找到適合自已的最佳寫作方式;主張走多元化發展中國詩歌之路;主張開放寬容;主張好詩主義,為振興中國詩歌而努力。

朋友們說,中國根本不存在“第一條”“第二條”詩歌道路,是的,“第三條道路”像“民間詩歌”和“知識分子詩歌”一樣是詩歌群體;是在這場大爭論中誕生的中國第三個詩歌群體,他們借用政治術語“第三條道路”命名;“第三條道路”是當時為反對知識分子詩群和民間詩群爭奪中國詩歌話語霸權而形成第三個詩歌群體打出的旗號,是客觀上形成的名稱。

“第三條道路”,辯證地拓寬中國新詩的視野

中國新詩的發展陷入困境,為什麼呢?當代詩歌創作好詩不多並被遮蔽,是當代詩歌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作為詩歌藝術相對高峰的好詩傑作,不可能很多,但詩歌的發展就是靠好詩傑作來帶動的。振興中國詩歌必須有好詩。

當代詩歌創作好詩不多並被遮蔽的原因很多,但那種密切聯係詩歌實踐的詩歌理論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國詩歌的貧血症,導至詩歌教育落後,批評失準,寫作盲目跟風,偽詩庸詩遮蔽了好詩,詩歌讀者大量流失。

當代詩歌論爭反映了中國詩歌的生存狀態和問題,反映了中國詩歌力量對中國詩歌道路的探索,這是很正常很必要的。但是在上個世紀末中國詩歌兩大群體知識分子寫作群體和民間寫作群體,為什麼會把學術之爭演化成人身攻擊勢如仇敵,導致本應合力突圍的中國詩歌力量的大分裂呢?這除了兩大群體爭奪詩壇話語霸權等實際利益因素外,還和中國人已習慣那種“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維方式有關。兩方都在企圖建立自已的封閉的自足的僵硬的理論體係並把這當作中國詩歌的發展模式。

新的詩歌群體“第三條道路”的寫作理論,運用非對抗性矛盾的對立麵互相製約互相依存的辯證統一的新思維模式。拋棄非此即彼鬥爭絕對化的思維模式,把封閉的自足的僵硬轉換為以開放的發展的全方位整體性的角度來探索新詩的發展道路。

五年多來,這個新群體以探索中國詩歌發展道路為己任,要把兩大群體爭論沒解決的問題,把中國曆來新詩爭論未解決的問題延續討論下去,用辯證的眼光對中國新詩的理論進行梳理和整合。

以下扼要介紹新的詩歌群體探索中國詩歌發展道路的新思路新觀念。

“第三條道路”的寫作理論,首先提倡獨立寫作,提倡詩歌作者根椐自已的生活經曆,藝術經曆,選擇適合自已的寫作方式,不盲目跟風,在政治經濟名利的壓力下不動搖,堅執詩歌的藝術追求的獨立寫作者才是“第三條道路”上的行人。

“第三條道路”的寫作理論,主張多元化,因為社會需要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詩作,社會對詩歌的需求是一個多層次的需求體係,讀者是多層次的,各層次的需求也是多樣化,即使一個讀者也需要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詩作,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多種多樣的詩歌,寫作群體的多元化,寫作內容和風格的多樣化,才是中國詩歌的發展道路。

“第三條道路”的寫作理論主張開放寬容,我們認為學術上的不同主張之爭是很正常很必要的,個人的思維有定勢的惰性,真理是在思想互相撞擊中才產生的美麗的火花。我們堅持辯證法,就是以發展的眼光批判的眼光分析事物批判自己,隨時堅持真理改正錯誤不斷地爭取進步,我們將以辯證的眼光分析學術之爭,目的是弄清理論是非,提高藝術水平。我們不糾纏曆史舊帳,我們著眼於總結經驗吸收長處,著眼於發現問題探索道路。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多元化的兼蓄並包寬鬆的藝術氛圍是社會藝術發展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我們熱愛“第三條道路”這曆史上形成的名稱,“第三條道路”的“三”象征“多”,它的哲學思路“不是一分為二,滅二為一”,而是中國哲學,生命辯證法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西方辯證法的集大成者是黑格爾,他說得好:“表麵上不同的哲學學說其實隻是一種哲學在發展中的不同階段而已,隻是同一特別原理的可分的部分,每一種哲學在基本上都橫亙著同一體係”。每一新的理論體係不論它有如何的特色,它們都是由先行的理論觀點中產生出來,它對這些先行的理論觀點批判地加以改造,並吸取了它的積極的內容。黑格爾說,隻有那種研究了觀念整個發展的哲學史才配稱為科學,片斷的知識的搜集不能構成科學。第三條道路的詩歌理論研究,就是要辯證的分析中國詩歌史上的學術之爭。總結經驗,對中國新詩理論進行認真地全麵整合。去推動漢語新詩多種題材多種風格的全麵成熟。

人們不僅需要那種指導具體實踐的可操作的技術性知識,這種知識是可感的實在的;人們還需要研究那種研究事物本質原理規律的理論性知識,這種知識是虛的,是從具體現象中歸納概括出來的,是抽象的。涉及麵越多越廣越遠的理論就應該越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