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玄分兵二路北伐前秦,劉牢之等攻克譙城(今安徽亳縣),謝玄則揮軍直趨潁水,在以北府兵為首的晉軍猛烈攻擊之下,一路進軍順利。
謝玄的北伐軍在一年之內先後收複了徐、兗、青、司、豫、梁六州,進抵黃河以北地區,形勢發展很好。謝玄升任為都督徐、兗、青、司、冀、幽、並七州軍事,加封康樂縣公。
但是,東晉朝廷對於北伐收複中原的態度一貫消極,他們的目標隻滿足於收複黃河南岸的幾個州,免除北麵威脅,確保偏安王朝的繼續存在。而且司馬氏皇室對於大將立功在外,向來是懷有戒心和嫉妒的。此時,晉皇室會稽王司馬道子等逐漸獨攬大權,掌握朝政,他妒忌謝氏家族所立的功業,排擠謝安,東晉政局的變化對謝玄的北伐布下了陰影。
謝玄北伐進展順利,朝廷的加官似乎是支持謝玄繼續北進收複三州,但在實際上,卻正在尋找撤軍的借口。當劉牢之所部即將到達邱城時,受到慕容垂威逼的鎮守鄴城的前秦苻丕向東晉軍求救。劉牢之引兵救援,東晉太元十年(385)四月在鄴城擊敗慕容垂。慕容垂兵敗至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東晉軍追到新城之北的五澤橋時,因士卒忙於拾取敵人丟下的輜重器械,隊伍稍亂,慕容垂趁機調頭反擊,東晉損失兵員數千。但劉牢之很快采取措施,把隊伍重新集合起來,挽回了損失。但是東晉朝廷立即抓住這個把柄,馬上把劉牢之及其所部從前線召回,鎮守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
隨後,東晉朝廷借口長年征戰,應該撤回軍隊進行休整,幹脆把謝玄也調回淮陰。主將被召回,加上這年八月,支持北伐的謝安已死,北伐之舉實際上已半途而廢。此後不久,謝玄等苦心奮戰收複的失地,又紛紛丟失,原來已經投降東晉的一些將領又相繼背叛東晉,黃河以北地區再次陷入混亂之中。
長期苦戰和勞累過度,謝玄被征還後不久就病倒了。謝玄晚年,遭遇不幸,精神抑鬱。他考慮到自己因病而難以再處理政事,立即上疏朝廷,要求解除職務。朝廷命他移鎮東陽城(今山東益都北)。在此前後,他的家庭又連遭災禍襲擊,謝玄的病情日益惡化,盡管身處病榻,謝玄卻總是心係國家,他仍然頻頻上疏,表達他對國家前途、命運時刻懸念之情和解職去官的要求,前後上表疏十多次。
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三年(388),一代名將謝玄病故於會稽內史任上,時年46歲。死後晉帝追贈他為車騎將軍,諡號“獻武”。
陶侃
陶侃(259-334),字士行,東晉名將。祖籍東晉鄱陽郡(今江西波陽縣東北)人,後來全家遷往廬江潯陽(今江西九江)。陶侃謙虛恭敬,小心謹慎,而又明謀善斷,屢立戰功,為吏清正,受到人們的稱讚。
以謙待人屢立戰功
陶侃在少年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成為孤兒,家境清貧。陶侃最初任縣吏,後經鄱陽孝廉範逵推薦,被廬江太守張夔任為督郵,領樅陽令。陶侃到任後認真工作,使名氣逐漸傳揚開來,不久被任為主簿。
陶侃為人既仗義,又謙恭。有一次,張夔的妻子患了重病,陶侃到數百裏地之外去請名醫。當時正值冬天,天降大雪,眾人無不驚歎,他卻說:“我向來對待君子的禮節就像對待父親的禮節一樣,現在君子之妻患病,就如同自己母親患病一樣,哪有不盡心之理呢?”
尚書樂廣想要召集荊、揚一帶的士人,武庫令黃慶把陶侃推薦給了樂廣,黃慶後來做了吏部令吏,舉薦陶侃補武岡令。後因和太守呂嶽有隔閡,陶侃辭職回郡做了小官。恰好這時劉弘為荊州刺史,他任陶侃為南蠻長史,派他先出發去襄陽討伐賊軍張昌。陶侃一戰就將敵軍擊潰,一舉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