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恩於敵心係平吳
當時,晉國的實力遠遠大於吳國。但羊祜還是取信於敵,施以恩德。羊祜每次與東吳交戰都公開約定日期,從不使用夜攻偷襲之計,部下有人提出用陰謀詭計取勝於敵軍的,羊祜則以飲酒為借口,顧左右而言他,使獻計的人很掃興。部下有人捉到東吳的兩個俘虜,羊祜就把他們遣送回家。在羊祜恩德的感召下,許多東吳將領都投降了羊祜。東吳的將領陳尚、潘景率軍來進犯,羊祜不客氣地將他們擊潰,並斬殺了陳尚和潘景,但又厚葬了他們,這是對他們作為軍人服從命令的氣節的肯定。陳尚和潘景的兒子來迎喪,羊祜按照應有的禮節讓他們扶著靈柩,把父親的屍骨迎接回去。東吳的將領鄧香進犯夏口,羊祜派人把他捉住捆綁起來。他見到羊祜認了罪,羊祜就寬宥了他。深感羊祜恩德的鄧香回去就向羊祜投降了。羊祜進軍東吳境界,割稻穀為糧草,折價送布匹作為賠償分給當地人。羊祜每次同別人一起在長江、沔水一帶遊獵,當獵物跑到西晉的邊界就停止追捕;當獵物被吳人所射中而由晉人所拾取時,便友好地送還吳人。這樣,羊祜贏得了東吳人的信任和尊敬,被稱為羊公。
東吳大將軍陸抗與羊祜對抗時,也時常稱讚羊祜的品德和肚量,認為賢人樂毅、諸葛亮也不過如此。陸抗患病,羊祜派人給他送去藥,陸抗服用時並無疑心。
鹹寧二年(276),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已有7年,他認為此時吳國前線將領陸抗已死去,自己的準備工作也十分充分,伐吳的時機已經到了,因而上書晉武帝,建議立即派兵伐吳。他在建議中,通過吳、蜀兩國的對比,指出現在的吳國比13年前滅蜀時的蜀國還要衰弱;並分析了晉、吳雙方的主客觀條件,認為伐吳取得勝利是十分有把握的。
羊祜還提出了多路進軍的伐吳作戰方針,他認為多路大軍中隻要有一路突破吳軍防線,戰線拉得很長的吳軍就會迅速瓦解。
盡管晉武帝很支持羊祜的建議,但是朝中有權勢的大臣賈充、荀勖等人,一致堅決反對。他們雖然也提出了眾多的反對理由,但最根本的是此次伐吳計劃不是自己提出的,如果勝利自己將沒功勞的考慮。晉武帝在他們的極力反對下,暫時沒有接受羊祜的建議。
兩年後,羊祜得了重病,從荊州前線回到了京城洛陽。他雖然患病在身,仍念念不忘伐吳之誌。他見晉武帝的時候,又麵陳了伐吳之計。
羊祜病重不起,覺得自己再也難以完成伐吳的任務了,就向晉武帝推薦杜預頂替自己的職務。晉武帝鹹寧四年(278),58歲的羊祜去世。
杜預
杜預(222-284),西晉名將。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杜預通曉兵法,善長謀略,博學善用,多有建樹,故有“杜武庫”之稱。
博學多才推行教化
杜預小時候不僅聰明、機敏,而且十分好學。雖然出生於官僚富貴家庭,但杜預對社會上流行的遊玩享樂之風並不感興趣,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他讀書求學如饑似渴,每天從早讀到晚都不嫌疲倦。杜預讀書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政治、軍事、經濟、律令等。而且他讀書的目的也十分明確,不為功名利祿,不為飛黃騰達,隻是為了增長知識。
杜預的父親和司馬懿有矛盾,結果被關進監獄,幽囚而死,這使得杜預久久沒有入仕。後來,司馬昭承襲了兄長司馬師的官位,杜預娶了他的妹妹高陸公主,這才開始了他的仕途,先做尚書郎,並繼承祖父豐樂亭侯的爵位,4年後,轉官參相府軍事。
杜預跟車騎將軍賈充等人厘定律令,完成後,杜預作了注解,然後奏進於朝廷。皇帝很滿意,下詔把這律令頒行於全國。
泰始年間,杜預任河南尹。杜預認為教化應以京師為中心並向四方輻射,由近而遠。因此,他所發布的一應政令、喻示,都貫徹著提倡教化這一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