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韶華篇(13)(3 / 3)

每次校慶都有一個個回想,每次抒懷都是一次次聯想,每次感想都是對未來的展望!當那一天來臨,無論我在哪裏,我會慶祝她100年的輝煌!

(劉乃琦)

九月金秋時節,成電迎來了又一批熱情的學子。裝修一新的主樓,鮮花怒放的主樓廣場,高標準化的運動場……我們每天都走過,路過,卻很少知道幾十年前它們的故事。筆者有幸從陳星、孫立德等老幹部的口中了解到了它們鮮為人知的故事,今昔對比令人感慨。

主樓

作為學校最具標誌性的建築,1956年學校成立之初它就已經矗立在那裏了。雖然還是土黑色的牆,昏暗的過道,但那是全校主要的辦公場所。主樓正前麵的主摟廣場原來是一片水泥地,是當時全校師生的露天會場,“文化大革命”中還是搞各種政治活動的場地。主樓前左右兩旁的那兩塊是閑置的土地,雜草叢生,隻有幾株新栽的小白果樹和樟樹在風中搖晃。

圖書館

當時的圖書館就在三係樓和主樓之間的那座行政樓裏。經曆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現在已拆除。紅色的牆,瓦做的樓頂,木製的框架,依稀還可以看見20世紀50年代的建築風格。全校的藏書就在這個三層小樓裏,沒有電子閱覽室,沒有網絡查詢係統,但是就在那一本本發黃的圖書裏,我們的老師和同學吸取了無窮的智慧。1981年,學校有了現在的圖書館大樓。

運動場

從二係樓往後一直到體育館那一帶曾經是一個建築隊的預製板廠,那裏堆積著如山的木架子、腳手架之類的建築材料。雜草爛木遍地,偷吃的老鼠橫行霸道。而體育館往東的那一塊地,即現在運動場的一小部分,就是原來的運動場,一個土足球場,幾個籃球架。

東苑,南苑,新村

這三個地方現在是學校的主要宿舍區,可是那個時候它們還是農民的田地。現在成華區法院一帶在當時還是農民的平房。炊煙、稻香、蛙聲、油菜花,充滿了陶淵明式的田園氣息。

學生活動

因為當時學校裏還沒有環衛工人,所以整個校園的清潔衛生工作幾乎都落在學生頭上。校園被分成幾個區,每個係每個班都作了安排。同學們一下課便拿了掃把、撮子到自己的班的清潔區去搞清潔。校門口的那條馬路上偶爾也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甚至還走出校園,到市區裏去義務清潔。除此之外,他們還自發組織去龍泉山植樹,到附近的農田裏幫農民收割稻穀。

從這些故事裏,我們似乎看到了昔日成電的身影。不得不驚歎學校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這些見證了成電的昨天和今天的老師所說的:“這些變化都是在整個國家不斷發展壯大的背景下產生的,是在整個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前提下產生的……”毫無疑問,成電的明天會更好。

(黃珍)

臨近離別,新村依舊平靜如常。CS的激戰聲依然在走廊裏回響,音箱裏傳出的還是那些熟悉的老歌,潘大爺懷抱小收音機守望著進出的同學一如平常。新村外麵的小餐館生意已經火爆,離別之情正彌漫在酒桌中。爛醉如泥的同學踉蹌歸來,深夜裏的走廊常傳來如囈語般的含混聲音,好像是在傾訴。

酒可以解憂,酒也可以增愁。傷離別,離別不會再遙遠,離別的愁苦正借助著酒精發揮宣泄。“千言萬語都在這杯酒裏了”,每天重複著這同樣的勸酒詞,聽來是如此單調乏味,但脆弱而多感的神經卻總會被它撥動起來。多情自古傷離別,在這個情感日益粗糙的年代,同學的情誼怎麼就這麼深?

“我的一生隻有一個大學母校,那就是電子科技大學”,丁磊如是說。絕大多數同學也正如丁磊,一生隻能擁有這一所大學,而對於這其中很多走向社會的同學,如我,今日的離別可能意味著大學時代的結束,電子科技大學歲月隻是我漫長歲月中曾經有過的一段往事。

大學是一個說不盡的話題,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對大學的理解。“我能認識什麼,我應做什麼,我希望什麼”,這是一個困擾哲人的問題,也困擾著普普通通的我們。我也常常問自己:在大學裏,我看到了什麼?我應該怎麼做?

四年大學,春風化雨。在我們的身上,已經潛移默化地注入了電子科技大學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