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菁英篇(1)(1 / 3)

按響林為幹家的門鈴時,我比預約的時間提早了10分鍾。進到客廳裏,坐在輪椅上的林老正在梳理頭發。1997年的一場意外,使得輪椅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代步工具。見到是我,林老微笑著對我說:“你早到了10分鍾,所以你要等我10分鍾了。”說著,他就開始了他的行走鍛煉,這已經是他現在每天都要完成一項“作業”了。林老說,他希望早日恢複正常的走路。

之後,林老示意我到偏廳的書桌前坐下。那是張普通的書桌,一摞摞的資料和一部電話機是桌子上的全部東西。他在我對麵坐下,從手邊的一摞文件夾中抽出了一個,翻開放在我麵前,指著最上麵的一張剪報對我說:“這是我的二哥,他影響了我的一生。”剪報的標題是《丹心耀天山——林基路》(2005.10.29《人民日報》)。一段87年的人生往事,就從這裏向我打開了窗口。

少年求學生涯

林為幹1919年10月20日出生於廣東省台山市都斛鎮大綱村,父親是台山市的名律師。革命烈士林基路是他的二哥,1943年與陳潭秋、毛澤民一起英勇就義,年僅27歲。1932年林為幹在讀完初中二年級後就考入廣東省第一中學(廣州廣雅中學的前身)念高中。該校良好的學習環境和體育鍛煉風氣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品學兼優的人才,他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那裏養成的遊泳習慣,直到70歲時還在堅持。

高中畢業後,林為幹同時考取了中山大學和清華大學,他想到二哥曾對他說:“你功課好,要好好學好數理化,等革命成功後,祖國就需要你們這樣的人才了。”因為這句話,他選擇了清華大學(以下簡稱“清華”),希望可以成為國家需要的人。

1935年,林為幹從台州出發,經廣州、香港、上海,輾轉到了北平,進入清華大學就讀。

“聽說您當時在清華遇到了華羅庚?”我問。

“是啊,我很幸運,一入清華大學無線電係就見到了他。”林為幹回憶說。當時華羅庚是理學院新生的微積分老師,這讓身在工學院的林為幹羨慕不已。每次在路上遇到華羅庚,內心就準備好給他讓路。華羅庚教什麼、考什麼,都是林為幹所渴望知道的。後來,他打聽到華羅庚在月考時的一個題目:y等於x的絕對值的導函數是什麼?這個題目一直在他腦海中出現又出現,直到近70年後的今天。

“那個時候華羅庚是清華最為勤奮的人,”林為幹語氣中充滿敬意,“錢偉長是很用功的了,可是錢偉長說,後來他發現清華有個人比他還用功,那就是華羅庚了。”

當時清華內部也同社會上一樣分成了左、中、右三派。左派是多數派,擁護延安。右派是少數派,支持蔣介石。“清華在當時是一個非常進步的學校了,”林為幹說,“隻要是聰明人,自然就能夠分辨國民黨和共產黨誰是好的,誰是壞的。”一邊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一邊努力地吸收專業文化知識,就成了林為幹在清華兩年的主要生活內容。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天津失陷。北大、清華、南開等學校當時就在湖南長沙開辦了臨時大學,收容三校的師生。林為幹等清華工學院的學生就在湖南大學借讀,那時他已經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了,國家的存亡也成了他們最為關心的話題。“那個時候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的係主任曾先生,他是曾國藩的後人。南京失守後他和我們講話時聲淚俱下,對國民黨當局不戰而退非常不滿。”二哥林基路此時也從日本回國,並立即奔赴了延安。這些事情都深深影響著林為幹,愛國之情在他心中激蕩,鼓舞著他更加勤奮地學習科學知識。

1938年,三校師生又再次遷到昆明,在西南聯大繼續學習,其進步民主的校風、自強不息的學風,更使林為幹逐漸確立了獻身科學、報效祖國之誌。

1939年,林為幹從西南聯大畢業(仍是清華大學畢業生)後,又考上了清華研究院的研究生。無線電研究所的所長任之恭成了林為幹的導師,研究的課題是《無線電定向》。可惜的是,由於生活異常艱苦,許多研究生都紛紛轉業,林為幹也離開了研究院,未能完成研究生的學業。

1941年,林為幹再次回到西南聯大,當起了講師。1943年,他考取了交通部“租界法案”的赴美實習生,準備出國。

就在等候出國期間,1945年上級決定把準備反攻在緬日軍的美軍司令部同重慶的美軍總部之間的電話接通,並將這個任務交給了林為幹。林為幹帶著一位年輕的機務員趕到雲南保山,把美軍送來的設備開箱後,卻發現隻有機器和圖紙而沒有說明書。同行的中國電信專員都很著急,而林為幹卻沉著冷靜,對著圖紙用心研究,逐步對這些從未見過的機器有所了解,並慢慢掌握了它們的關鍵電路,最終把載波機開通,接通了寶山和重慶的電話,值班的美國軍人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