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胸懷大局是一種自覺(3)(2 / 2)

與群眾探討災後農房重建

尋找科學發展的道路

“在企業工作,猶如行駛在高速公路,道路標線清晰、規則分明,所需要的隻是把握好方向前進;在地方政府工作,就好比汽車進了城,交通狀況複雜,有時會因為一個小事造成擁堵,必須得小心通過……”這是陳新有由角色轉換感受到的最大不同。

人們常說“功夫在詩外”,意指落筆之前,作者對人生、對生活、對所處時代的認識和感悟,成就了一首詩的高低不同。也就是說,具體的事物背後都反映著大的世界觀、方法論。在陳新有看來,無論搞企業,還是搞行政,最重要的是對社會形態、人們需求、科學方法的研究和把握。

因工業而立,因工業而興,德陽的產業特點、城市特點在四川乃至西部都非常鮮明——全國8大重大裝備製造基地之一,全國5大磷礦基地之一,全球發電設備總量多年連續第一。

2008年的德陽,連續遭遇自然和經濟的雙重“地震”。“5·12”大地震使德陽工業損失接近占全省的一半,金融危機又給嚴重受損的磷化工業的毀滅性打擊。可以說,兩重災難中,德陽在全省的受損都是最大的。

全球吹響新能源的號角,德陽以無可比擬的優勢站在了前沿,26年的企業生涯,讓陳新有立即敏銳地意識到——德陽擁有了高空騰躍的重大機遇。20餘年前,陳新有與聯合國工發組織合作的經曆,成功對接到“清潔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國際示範城市”的平台。到2011年將德陽建成西部經濟強市的目標由此確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財政總收入達到200億元,這是一個比震前翻兩番甚至三番的目標。

令外界意想不到的是,陳新有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甚至超出了對工業的重視。意外有兩層:從企業到地方,他的經驗最易銜接、成績最容易顯現的是工業。選擇農業,無疑是從零開始;看看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的普遍做法,工業都擺在第一位,農業因為分散、比較優勢弱,往往難以在短期內有大成效。農業不好搞,搞不成大氣候,是各地“掌門人”的共識。

陳新有還看到了德陽另一個多年存在的“短板”——城市建設

與管理、第三產業的落後與弱小。德陽工業化率已達到50%,第三產業比例隻占28%。三產業的不均衡生產已經影響到德陽的下一步發展。

“堅決摒棄簡單的恢複、低水平的克隆,按照科學重建的要求,在恢複重建中努力促進產業升級,形成新的產業發展體係。”陳新有多次強調。產業的協調發展將促進城鄉統籌發展,陳新有從包頭、鄂爾多斯在2001年與德陽發展水平相當、現在卻差距甚大的現實中,看到了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還是在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聯動”,這是根本規律。

這也是他全局觀、係統思維的再次體現。工業單兵的突破帶給德陽的紅利並不能使380萬德陽人都得到幸福,三產業聯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協調推進城市和農村發展,才能最終實現區域的全麵現代化,人的全麵發展。

德陽市政府政研室近來的調研題目不斷圍繞德陽“短板”展開

——怎樣促進農村專合社發展?如何提升德陽現代服務業能力?

政研室副主任姚曙光這樣看待陳新有的治市思路——隻有先進的發展理念,才能給德陽帶來現代化的明天。

相對於前半生在東汽的輝煌歲月,陳新有從政經曆不過一年四個月,還沒有成建製的政績呈現,但他的目光,顯然超越了個人的政績,投射到“造福人民”的信念深處。曾與他經曆風雨、磨礪與共的胡蘊成說:“他是一個心中有大善、大愛的人,他對使命、責任的堅守,是一種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