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3日,履任半年多的東汽廠廠長陳新有主持召開戰略研討會,討論東汽發展戰略。此前,在東汽前任廠長許正威的決策下,於2004年挺進風電領域,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快速發展。彼時,陳新有作為副廠長,承擔了從技術引進到批量生產的執行過程,從2006年第一台風電整機下線,3年間,風電產量從400台躍升至1200台,居全國第二,也成為東汽震後仍創百億銷售收入的擎天一柱。
東汽的下一個支柱產品在哪裏?陳新有瞄向了太陽能領域,歐美國家正大力興起的光伏光電產業使國際市場多晶矽、單晶矽價格風起雲湧。陳新有站在產業前沿看到了巨大前景,東汽作為國家大型骨幹電力企業,應該率先向前沿進軍。
切入點在哪?陳新有看中了峨半。胡蘊成次日前去“偵察”,這是一家與東汽同建於“三線”時代的國有企業,是國內唯一研究、生產半導體也就是多晶矽材料的企業。當時,峨半在建年產200噸太陽能電池級多晶矽技改項目,預計2006年投產,但苦於缺乏建設資金,難以擴大生產能力。
3月25日,一場獨特的對話在陳新有、胡蘊成間進行。胡蘊成說了三句話:“東汽下一步戰略重點應在太陽能,產業的關鍵是多晶矽,最好收購峨半。”“好!怎麼收購?”“峨半已經下放到地方政府,要找省裏協調。”陳新有立即拿起電話,向省領導彙報。
三天後,陳新有帶隊前往樂山,與樂山市領導正式接觸。作為國際知名發電設備製造企業,樂山對東汽入主峨半表現出極大的信任和熱情。其時,多家企業已向峨半拋出橄欖枝,條件大多很優厚,東汽是最後一家。
談判進行得很順利。2006年6月28日,樂山市與東方電氣集團在成都簽約,正式開啟了東汽異地大筆投資新領域的裏程。8天後,東汽承諾的6億元投資額彙入樂山,東汽太陽能之夢揚帆。
迅速、果斷的並購行動,讓東汽人看到了陳新有的魅力,胡蘊成則解讀為“深度決定高度,廣度決定執行力度”。在陳新有的構想中,峨嵋半導體材料廠(所)具有雄厚的人才和技術資源。東汽注資後,就進行改製和文化整合,在四川打造了一個強大的太陽能產業鏈,從原材料開始,直到矽片、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組件和太陽能電站工程,並結合科研院校的能力,形成四川光伏工程研發中心。
陳新有親自擔任東汽托管峨半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胡蘊成和另一位財務副廠長進駐峨半,代表東汽整合峨半。
這是一件“很考手藝的活”。按照陳新有的指示,胡蘊成進入峨半采取了“尊重、融入、整合”的策略,一去就召開峨半企業文化討論會。同樣緣於“三線建設”時期形成的文化底蘊,使東汽文化和峨半文化找到了結合點。許多獻身峨半一生的專家學者激動地說看到了希望,數千峨半人都支持和積極響應這一並購。
接下來,胡蘊成和峨半的領導團隊一起進行企業戰略發展規劃,已進入第三代的峨半人為此感到歡欣鼓舞,因為光明在前方。
兩個指征表明這一並購是在高認同狀態下完成的,一個是許多幹部、職工主動加班;一個是從未出現一次信訪事件。
10月28日,東汽入主峨半4個月後,500噸多晶矽生產線被啟動建設。讓峨半人驚喜的是陳新有帶來的好消息:“500噸生產線的資金是客戶的預付款,銷量已經被預售完。”
2007~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多晶矽市場價格猶如“過山車”般大起大落,每噸售價從四五百萬美元直落到50萬美元,東汽多晶矽麵臨著考驗,尤其是信心的考驗。
陳新有信心不改,胡蘊成信心不改,盡管他已被調至東方電氣集團新能源中心,但他認為如果中國企業能將每噸成本控製在25~30萬美元,仍然有可觀的利潤空間,“關鍵是產品創新和產業鏈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