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唯有惶者才成王者(1)(3 / 3)

其基本策略是:首先盤活存量,對虧損單位實行清理,調整不具前途的業務,減少劣勢種類,突出重點;在體製上打破大鍋飯、實行獨立核算。同時,以市場為導向,利用原有的技術和設備存量,從自身較熟悉、與原有的電子管生產技術工藝比較接近、投資較少、容易獲得起步的精密電子零件和材料做起。

對於剛剛起步的京東方來說,當時的國際化主要是指以“請進來”的方式,通過國際合作,特別是與國際大公司的合作,引進他們的技術與產品,學習他們的先進管理經驗。

1993年11月,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京東方與日本旭硝子株式會社合資成立北京旭硝子電子玻璃有限公司(現在的北京北旭電子玻璃有限公司前身),生產顯像管玻杆及低熔點焊料玻璃;該公司生產能力為年產玻杆5000萬根,低熔點焊料玻璃360噸。全部投產後玻杆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2%,國際市場的占有率達到20%,除向BMCC供貨外,還成為飛利浦、索尼、日立等國際大企業及上海永新、深圳賽格日立、南京華飛等國內知名彩管生產廠家的長期零部件供應商,成為世界上顯示領域精密零部件製造業的一支新軍。此後,京東方又分別與日本端子株式會社、日伸工業株式會社達成了生產端子及其連接器、電子槍金屬零件的合作。

京東方利用電真空技術基礎,通過合資合作,發展精密電子零件與材料的產業調整已初具規模。同時,利用電真空技術這塊土壤,發展新型電真空器件產品,其中,真空開關管項目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這部分產業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多項重要的發明專利,而且也為公司創造了一定的利潤。

在與外資企業合作的同時,王東升還積極與國內企業展開合作,包括對當時市場形勢有利的VFD的投入等。

經過幾年的調整,京東方逐漸形成了日漸清晰的產品群:①以CRT為核心,圍繞其上下遊,從精密零部件做起;②尋找CRT替代產品;③創立BOE 品牌,有選擇地進入終端市場。當時,在以CRT為核心的產品方麵,京東方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垂直整合形式:精密零部件與材料—顯示器件—整機。在發展CRT 產品的同時,王東升也積極尋找CRT的替代品,通過對FED、TN、STN、PDP、TFT和OLED等平麵顯示技術與產品進行多年的跟蹤和研發,最終確定了TFT-LCD的主流方向。

1997年6月10日,京東方以持續高增長的業績,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實現B股上市。以每股3.08港元的價格發行11500萬股,股票名稱及交易代碼為京東方B(200725),共募得資金折合人民幣3.5億元。京東方成為北京市第一家發行B股的企業。而王東升也成為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人物。對於這5年,王東升非常平實地概括為“轉型”與“創業”。

3年後的2000年12月,王東升根據京東方發展的需要,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增發A股,股票名稱與交易代碼為京東方A(000725),共融資9.7億人民幣。京東方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A、B股上市公司。

從起死回生到公司上市,王東升僅僅用了5年時間。第一個五年,京東方如朝陽升起,媒體戲稱“如王東升其名”。且不論名符其實的八卦,事實證明一個鐵律:企業如人,就像“文如其人”一樣。

海外並購

盡管在1997年B股上市,2000年又在A股上市,但京東方卻一直保持著低調。從1998~2002年的幾年間,京東方迎來了穩健成長的第一個黃金期。在產業調整初步完成之後,按專業化與集約化原則進行產品結構、生產布局與組織結構的戰略性動態調整,突出主營,逐步形成以顯示技術為核心的主營業務群。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京東方在2003年宣布以3.8億美元並購韓國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HYDIS)的TFT-LCD(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件)業務,迅速切入TFT產業鏈核心環節,從源頭獲得了在TFT-LCD領域內現代的3條完整生產線,以及其擁有的全部TFT-LCD專利技術、全球營銷網絡和包括IBM、夏普等跨國企業在內的廣泛客戶群等無形資產,一舉成為世界排行第9位的液晶麵板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