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路微電子有限公司總裁彭澤忠校友
彭澤忠,1956年9月27日出生,重慶人,微電子行業,博士。1982年,彭澤忠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原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微電子器件專業;1988年、1992年先後獲得美國馬裏蘭大學電子工程係碩士、博士學位。彭澤忠博士在美國多家公司從事集成電路、微電子產品研發,有10多年的豐富經驗,取得了豐碩成果,在美國已獲得20餘項專利,在重要的國際技術交流會議及雜誌上發表25篇國際技術論文。彭澤忠博士致力於X-RFID射頻識別技術的研究開發與廣泛的實踐應用,現任凱路威集團董事長/CEO,在四川、江蘇、上海擁有獨立成熟的分公司。
非凡的起步
31年前的一天。
貴州省遵義縣新蒲區新中人民公社(現新蒲鎮)知青農場。
停電後,農場靜悄悄的。公社一位幹部正檢查工作,忽聞一陣樂聲,便尋聲而去。推開一扇房門,隻見一個小知青正在搗弄一台簡陋的收音機……
幾天後,一紙調令讓小知青走進公社廣播站。那時,廣播在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地位非同一般,能“觸電”者,肯定“又紅又專”。
不到一年,新中公社廣播覆蓋率就像孫悟空翻筋鬥,從30%蹦到了100%。新中人民公社成了各地學習的標杆……也許,那位公社幹部並不知道,自己推開那扇房門時,竟已經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人打開了成才的大門。
31年後,那位小知青在微電子領域以一係列領先發明,讓世界認識了他,更讓世界認識了中國人。
小知青,叫彭澤忠。
彭澤忠好奇心特強。
當娃娃時,家裏的玩具、工具、用具,都免不了被他“五馬分屍”、一一探個究竟。於是,他得了個綽號叫“包整爛”。
讀四年級時,一天去舅舅家,見舅舅在擺弄一個小盒子,裏麵的小板子上插滿了五顏六色從沒見過的玩意兒。更奇的是,舅舅一擰旋鈕,小盒子竟然唱起歌來了……真了不得!
舅舅告訴他,這叫收音機。他好奇地纏著舅舅問這問那,從此迷上了無線電,隻要看見有關無線電的書報雜誌,他都借來從頭讀到尾。一邊讀,一邊試著動手,中學時竟然作成了一個小電機,令他的物理老師大吃一驚。
調到廣播站後,各種各樣的無線電設備令彭澤忠愛不釋手。不出半年,這些設備就被他拆了裝、裝了又拆的弄了好幾遍。他在不停地拆拆裝裝中,做了不少從書本到實踐的探索。
1977年恢複高考,彭澤忠苦讀了3個月,從67∶1的激烈競爭中勝出,邁入成都電訊工程學院(現電子科技大學)的校門。
坐在明亮課堂、暢遊知識海洋,彭澤忠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他猶如赴盛宴的饑漢——課程表早已不夠“吃”,自己常常“加餐”求解難題,這幾乎成了他的課餘愛好。一次,為解一道國外著名的幾何題,他廢寢忘食一周多,終於攻克難題,又使老師大吃一驚。
他以優異成績畢業,分配到重慶電子部24所,從事集成電路研究。時逢改革開放,留學潮起。那時,大學生為人所仰視,但這個求知欲旺盛的小知青沒有陶醉於“天之驕子”的光環中,他想要當一名“洋插隊”。於是,業餘時間他全泡在書店裏,結果,彭澤忠連闖八道關,終於獲得批準赴美留學。
在同事們的道賀聲中,他笑口才張,卻又愁上眉梢:“洋插隊”沒一兩萬美元莫開步,而自己的月薪才50多元人民幣!
一籌莫展之際,有位愛才的領導力排眾議,以“人才難得”的理由說服眾人,才使得彭澤忠獲得了一筆特批經費赴美,圓了他的留學夢。
“留學改變了我的一生。”彭澤忠說,“這些年來,我唯有努力學習、拚命工作,用創新去感恩。”
到美國馬裏蘭大學時,已開課兩周。最要命的是英語基礎差,上課常常聽不懂。這時彭澤忠想起了那段難忘的知青生活:第一天下地勞動,稚嫩的雙手就凸起十幾個大血泡;第一次插秧,收工後腰杆似乎已經不屬於自己;第一次擔牛糞上山,下來雙肩紅腫,兩腿幾乎挪不動了;寒冬臘月,赤腳踏著薄冰修水渠,新開的石碴把腳板劃開道道血口,卻不知疼痛;嗬,還有那個大年初一,幾個知青早早起來,就著“玻璃湯”(清水加鹽不見油珠卻帶鐵腥味的湯),匆匆扒了早飯,戴鬥笠、披蓑衣、蹬膠靴,頂瑞雪、迎朔風、踏冰碴,趕幾十裏山路回到溫暖的家,母親攬著歸來的兒子,心酸的淚泉湧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