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大結語(1 / 1)

盡管筆者如此費力提要鉤玄,發掘資料,但曆代關羽崇拜中究竟還隱藏著中國文化演進的多少秘密,仍然是一個需要眾多學人共同努力探究的課題。進入21世紀,中國開始了“和平崛起”。關羽崇拜到底還需不需要保存,以及以什麼樣的形式保存的議論已經開始,但那是熱心建言之策士麵臨的形而下學問題,已不在本書討論範圍之內。

大體而言,近代中國屢敗之餘,“保國強種”的目光也開始逐漸西移。民國初立,孫中山先生雖然也提出民族複興的目標,但是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步步進逼,已無暇從容規劃實施,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又把文化及其價值體係的最後抉擇,押在了“西歐化”還是“東歐化”的現成模式之上。“東歐化”的指向一度是“國際化”,即“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本土文化似乎已無存續意義,遺址亦經陸續掃蕩,幾乎一空。不料四十年後,作為東歐化象征和堡壘的蘇聯,居然也“紅旗落地”,聯盟解體,重新回複到民族國家(nation-state)的狀態,中國發展的東歐化選擇,也隨之遭遇顛覆。逮至2003年,“民族複興”的呼聲才再一次以官方決議的形式重現於中國。這不禁讓我們再一次回味陳寅恪在20世紀30年代對於中華複興的一段歸納性意見:

“至道教對輸入之思想,如佛教摩尼教等,無不盡量吸收,然仍不忘其本來民族之地位。既融成一家之說以後,則堅持夷夏之論,以排斥外來之教義。此種思想上之態度,自六朝時亦已如此。雖似相反,而實足以相成。從來新儒家即繼承此種事業而能大成者。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後,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其結局當亦等於玄奘惟識之學,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於歇絕者。其真能於思想上自成係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麵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麵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

民族複興的確需要經濟強國,技術創新,物阜民安,但是也需要自尊自強,不卑不亢,待人以誠。尤其是在市場初興,商品大潮,追求“快速致富”的過程中,見利忘義的行為越來越普遍,已經到了影響經濟正常運行,危害公共安全的程度。價值觀念及其體係支持的問題又重新提了桌麵上來。2001年南京一名考生在應對主題為“誠信”的高考作文時,“以熟諳的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突現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成為全國的一時熱門話題。如何認識和評價關羽信仰,又重新擺在21世紀中國人的麵前。看來這還是一個需要持續進行探討的問題。

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海外華人的“尋根”熱潮,與外國商家、民眾亟需了解中國曆史文化的熱情彼此激蕩,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的旅遊潮。碩果僅存的幾座關帝廟也重新包裝上市,日進鬥金。各種專家也“趁熱鐺子”搖筆為文,寫出了多少煌煌大著,淒美文章。但是我們究竟對於曆時兩千年的關羽文化了解多少?對於它在中華民族發展曆史上的意義、地位懂得多少?對於是否傳承接續這個傳統準備了多少?學人論著,每每上接先秦經典,動輒《老子》、《論語》,但是對於古人留下精神遺產的傳承、演進、沉澱、汰棄、升華過程,卻往往視若不見,尤其是其於民間的流變,更是所知甚少。

孔子在《論語·為政》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國。”既然“民族複興”的進程已經起步,那麼回顧傳統價值觀念及其體係的構建過程,以便在傳承的基礎上形成新的道德秩序和價值體係,以極大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應該是必要的步驟。而關羽信仰就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化資源,尤其是它何以具有深厚堅實的民間根基,包容四裔的融彙能力、綿延不絕的曆史積澱和跨越時空的現實影響,值得認真研究總結,並重新作出現代性的詮釋。是為全書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