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經理人必讀的管理效應(6)(2 / 3)

“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各種書體他都臨摹,經過一番苦練,終於和前人寫得幾乎一模一樣,能夠亂真了。但是大家對他的字並不怎麼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比以前學得更加勤奮,練得更加刻苦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麵乘涼,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就寫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氣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身體,我有我的身體,為什麼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的體?”

鄭板橋猛然從這句話中受到啟發: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字體,本來就不一樣,我為什麼老是學著別人的字體,而不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不過是別人的字體,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麼意思?

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相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終於形成了雅俗共賞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享有盛譽的書畫家。

毛毛蟲那種毫無意義的繞圈所導致的悲劇還說明:在實際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神話並不存在,我們不能隻注意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而且還要關注這些工作帶來多少成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績效。如果沿著一個錯誤的方向,老是跟在別人後麵走,可能會付出很多無謂的努力,隻有找到一個新的方向和思路,才能有更多的收獲。做學問如此,做生意賺錢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第24節過度理由效應

每個人都力圖使自己和別人的行為看起來合理,因而總是為行為尋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夠的原因,人們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在尋找原因時,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對行為做出解釋時,人們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的原因了。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上所說的過度理由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驗:親朋好友幫助我們,我們不會覺得奇怪,因為“他是我的親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當然他們會幫助我們;但是如果一個陌生人向我們伸出援手,我們卻會認為“這個人樂於助人”。因為我們無法用“親戚”、“朋友”這樣的外部理由來解釋別人的行為,隻能追究到他人格內部的這個原因。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裏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報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

老人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過度理由效應。對於這些孩子,他們如果隻用外在理由(得到報酬)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吵鬧),那麼,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沒有報酬了),這種行為也將趨於終止。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某種行為得以保持,就不要給它足夠的外部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