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營銷策略中常見的名人效應策略就是暈輪效應的一個特例。出現暈輪效應,是因為當人們在判斷人或事物時,總是先把人或事物分成“好”與“不好”兩種。當某事物被列為“好”時,一切好的品質便都加在該事物上麵;相反的,如果某事物被列為“不好”時,一切不好的品質又都加在這事物上了。商業企業可以利用這種認識上的偏差來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甚至使消費者“創造”出一種自我應驗的感覺,於是在一個形象的“保護傘”下,就會出現消費者對商企銷售的某種品牌的商品的繼續購買。
商業企業形象實際上就是商業企業營造的“光環”,它能有效地影響社會大眾對商業企業及其商品的看法和評價。其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麵:
1.穩定和吸引消費者
按現代零售商業暈圈理論,大中型商企的商業暈圈(以下簡稱商圈),一般由三個層次組成:主要商圈、次要商圈和邊際商圈。主要商圈,指最接近商企並擁有高密度顧客群的區域,通常50%左右的消費者來自該區域;25%~30%的消費者來自於次要商圈;邊際商圈,指屬於本商企的輻射商圈,一般該商企的20%~25%的消費者來自於這一區域。商業企業形象的影響力強度,是與穩固主要商圈消費者,吸引次要商圈、邊際商圈的消費者的能力成正比的。如某市一知名商場的形象強度,使其成為全國各地去該市的旅客的首選商場,其商業輻射力已麵向全國。
2.強化商品競爭力
現代的商企已很難再從商品價格、服務等方麵入手來吸引顧客對其銷售的新商品感興趣。如果一種季節性的流行的商品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領市場,就有可能使商企陷入困境。
第10節從眾效應
從眾就是指由於群體的引導或施加的壓力而使個人的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用通俗的話說,從眾就是“隨大流”。
例如本書第8章第2節講過的著名的阿希實驗,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們總是傾向與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於一個群體之中。所以說,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往往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壓力是從眾的另一個決定因素。“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一個團體內,誰做出與眾不同的行為,往往會招致“背叛”的嫌疑,會被其他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團體內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
本書第3章第4節介紹過的霍桑實驗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準,完成這些工作量後,就會明顯地鬆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準。這樣,一個人幹得太多,就等於冒犯了眾人;但幹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幹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冒犯了眾人,都有可能被拋棄。為了免遭拋棄,人們就會采取“隨大流”的做法,而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
積極的從眾效應可互相激勵情緒,做出勇敢之舉;消極的從眾效應則互相壯膽幹壞事——如看到別人亂穿馬路,不少人也跟著走捷徑。因此,在做事時應做出正確判斷,以避免盲目跟從,釀成惡果。
第11節名片效應
所謂名片效應,就是在交際中,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
有一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家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感到十分沮喪。最後,他又抱著一線希望到一家公司應聘,在此之前,他先打聽該公司老總的曆史,通過了解,他發現這個公司老總以前也有與自已相似的經曆,於是他如獲珍寶,在應聘時,他就與老總暢談自己的求職經曆,以及自己對未來的展望。
果然,這一席話博得了老總的賞識和同情,最終他被錄用為業務經理。
有實驗結果表明,經過“名片遞送程序”的被試要比未經過“名片遞送程序”的被試,更快地更容易地接受我們所主張的思想觀點,而本人在對方麵前也容易成為一個他們所能接受的、感到親切的、同他們有許多共同點的人。因此,隻要我們摸準對方的預存立場和基本態度,而後恰當地運用“名片”,就能比較有效地對別人施加影響,並順利地實現自己的目的。
名片效應指的是要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度,你就要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首先向交際對方傳播一些他們所能接受的和熟悉並喜歡的觀點或思想,然後再悄悄地將自己的觀點及思想滲透和組織進去,使對方產生一種印象,似乎你的思想觀點與他們已認可的思想觀點是相近的。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