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不再費心想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能將自己的戰友尤其是自己班上、排上的戰友活著帶出戰場,其他的也就不必再思考太多。
這些一起摸爬滾打,一起喝酒猜拳甚至一起打架的戰友,就是他現在生活的全部,是他不可或缺的家人。隻要能讓他們多一些在戰場上幸存的可能,他都會做出最後的努力,絕不讓自己失去更多的親人。
2352年4月30日9時35分石巣比売神星陸戰隊臨時登陸場。
登陸場上空一片喧鬧繁忙的景象。數艘風伯通用運兵船不停的起飛降落,磁感應引擎產生的強磁場斥力在地麵形成一陣陣裹挾著塵土的小規模旋風。海軍空管協調員放飛一批飛船,馬上就有更多的風伯運兵船飛臨登陸場。
這幾艘飛船的任務是將重傷以及收攏的陸戰隊士兵屍體運回戰艦上。陸戰隊的傷亡非常嚴重。艦隊攜帶的所有通用運兵船幾乎都調派到地麵協助運輸。
因為每艘運兵船出發時艙內攜帶著大量急救設備和必要的急救醫務人員,每一艘風伯運兵船都成為了一個流動的急救站,當然承接傷員的數量也大受限製。一艘正常能運載40名士兵的運兵船此時艙內空間僅能攜帶5名重傷員或者18名輕傷員,又或者是15具屍體。飛船數量有限,隻能盡可能加大出勤率來保證需求。
登陸場上幸存而且沒有受傷的百名陸戰隊員,此時承擔起登陸場的守衛任務。這其中就包括了秦風所在的9連1排。因為1排的軍官在登陸迫降中就已經陣亡,士官也大多受傷。現在臨時行使排長職務的就是秦風。
而且在之前戰鬥中的他的指揮行動不僅挽救了友軍,也挽救了險些全軍覆滅的9連1排。所以包括其他同軍階的士官也都心甘情願接受他的指揮。
1排守衛在登陸場東南方向的簡易陣地中。說是陣地,實際上僅是用便攜式自動工程鏟挖出來的十幾個散兵坑而已。每個散兵坑布置兩到三名士兵組成的火力組,形成的網狀火力可以有效應對任何可能出現的危險。
雖然秦風相信已經不會再有多少半生化人能夠威脅到他們,可慘痛的戰鬥讓他不敢有絲毫的放鬆。“時刻保持警惕”,是他在新兵營最後一個月,教官們口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守備登陸場的976團3連就是因為輕敵而忽視了危險,沒有在登陸場周圍及時構建哪怕最簡單的防禦工事。慘重的傷亡驚醒了所有人。最終近5:1的交換比證明了陸戰隊士兵的強悍。同時也證明了再強悍的軍隊,再精銳的士兵,沒有做好充足準備都是非常脆弱。也不是不可戰勝。
在登陸場東段,緊靠秦風帶領的1排陣地。停放著五艘風伯運兵船。這些登陸船並沒有加入到運載傷員和陣亡士兵屍體的任務中。艙門緊閉,飛船周圍有十名戰略先遣營的部隊警戒著。
秦風感覺很不舒服。雖然不知道這些登陸船是要執行什麼任務,但他覺得此時沒有比將急需救助的傷員運回艦上更重要的事情。而且在他們的防線背後,十幾名戰略先遣營的士兵把守沒有任何動靜的飛船。一邊是急需飛船轉移傷員和陣亡士兵,一邊是寧可讓飛船停在原地放著也無視他們這些急需飛船轉移傷員的海軍戰略先遣營士兵。
那些把守飛船的戰略先遣營士兵,每一個都是少尉軍銜,秦風就算有任何的不滿,也隻能壓在心裏,不能在軍官麵前說什麼。更何況那些戰略先遣營軍官擁有著高出同級陸戰隊軍官的指揮權。他一個中士在對方眼中什麼都不是。
不過秦風很快就知道為何對這些運兵船嚴密防護了。秦風的1排構建臨時陣地時,從登陸場南側的延伸到地底深處的礦業基地建築中。另外兩個參與地下攻擊行動的陸戰隊連隊,以及9連實際指揮官戴卓天中尉帶領的部分9連官兵就已經陸續撤出。
跟在隊伍最後邊的是六名穿著厚實笨重的特級防護動力裝甲的戰略先遣營士兵。這六人護著放置在自動平板運輸車上一具長方形的巨大密封箱。這個巨大的防輻射密封箱有八米多長,5米寬,近三米高。從防輻射箱和護衛人員的特級防護服上可以看出,裏邊的東西似乎輻射性極強,而且極為重要,不能輕易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