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果把焦點轉移到談判場合,又有哪些心理效應呢?為了更好地解釋這個問題,下麵就來列舉一些談判中經常出現的心理效應。
首先來說說暈輪效應。什麼是暈輪呢?有時,在太陽周圍我們會看到一輪光圈,遠遠看上去,太陽好像大了許多,這就是暈輪。具體到心理學上,暈輪效應就是指人對某事或某人好與不好的知覺印象會擴大到其他方麵。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崇拜某個人,可能會把對方看得非常高大,就連對方的缺點也會認為很有特點,然而,一旦這些缺點出現在其他人身上,就不能忍受了。如果一個人的見識、經驗比較少,這種表現就更為突出了。
在談判場合中,暈輪效應的作用既有積極的一麵,又有消極的一麵。如果你的談判對手給你的感覺或印象很好,那麼,當對方提出要求或建議時,都會引起你積極的響應,而且對方要求的東西,你也很容易滿足他。再深一點說,如果你的談判對手能引起你更大程度的尊敬或崇拜,那麼,他就會發揮威懾力量的作用,完全掌握談判的主動權。但是反之,如果你的談判對手給你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這種暈輪效應就會向相反的方向擴大,甚至於你對他提出的對雙方都有利的建議也不會信任。
還有一種心理效應就是“印刻效應”。印刻效應是指人們習慣於在沒有看到結論之前就主觀地做出判斷。這一心理效應在談判中會時常見到,有這樣一類談判者,他們往往不等對方把話說完,就生硬地打斷對方,想當然地認為對方就是這個結論。印刻效應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知覺認識、影響著人們的客觀判斷,這往往受人們日常活動的經驗、定向思維和習慣作用所影響。比方說,看到照片上是一條長長的大會議桌,兩邊坐著兩行人,中間還插著兩國國旗,就會下意識地判斷說是兩國之間的政治性談判或是大型企業國際間的談判。
至於這一心理效應的結果,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但是,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由於印刻效應是憑主觀印象而下的結論,所以,它會影響、妨礙人們對問題的進一步認識,在談判中則常常表現為猜測對方的心理活動。
最後,再說說“首要效應”。在知覺認識中,有這樣一個常見現象,那就是第一印象往往決定人們對某人、某事的看法,這一現象在心理學上稱之為首要效應。許多情況下,當人們與某人初次見麵時,有時會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甚至是終生難忘。通常,人們對某人的看法、喜歡與不喜歡,往往源自於第一印象。如果第一次見麵的感覺非常好,很可能就會形成對對方的肯定態度,否則,很可能就會形成否定態度。正是由於首要效應具有如此強烈的決定作用,所以,但凡談判高手都是十分注意與雙方的初次接觸,力求給對方留下一個深刻印象,從而贏得對方的信任與好感,增加談判籌碼。通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外表、著裝、舉止和言談,往往會決定首要印象的形成,所以,在談判場合,保持儀表端莊、著裝得體、舉止大方穩重的一麵,往往能較為容易地獲得對方的好感。
根據這些談判中經常出現的心理效應,我們可以看出,談判中的心理效應也具有普通心理效益的特點。當你熟悉掌握了這些心理效應,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能量,在談判桌上,讓自己從被動的處境中破繭而出,將主動權緊緊掌握在自己手裏。
跨越不利於談判的心理誤區
與之相對的是,在談判中還存在著這樣一些心理誤區,會阻撓談判者的有效談判。結合心理學觀點來看,這種心理誤區是由於談判者很難確定適當的利益關係,透過扭曲的心理視角來看待談判過程所引發的。那麼,又是哪些因素導致談判者會產生這種錯誤心理呢?
其一,“蛋糕的大小是固定的”的思維定式。在談判桌上,有一類人熟知“非贏即輸”式談判的概念,在這類談判中,他們往往認為一方的所得就是另一方的所失,反之亦然。因此,談判時,他們常常將利益看成是一塊大小不變的蛋糕,“如果我得到的部分越大,對方得到的部分就越小”。雖說這種觀點完全違背了雙贏談判的原則,但是這類人總是頑固地抓住對內在矛盾的認識不肯放棄,即使他們完全可以兼顧真正的利益。
其二,於己有利的角色偏見。很多時候,有這樣一些談判者喜歡固執地從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分析各種信息。不得不說,這是談判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它不僅會出現在估價時,而且還會延伸到估計自己在談判中的獲勝幾率、在衝突中占上風的可能性,以及諸如此類的情況。
其三,派係觀點。有這樣一類談判者在對事實進行分析時,常常會犯派係觀點的錯誤。這種人對對方的估計非常容易出錯,尤其是當雙方處於敵對狀況時。俗話常說,“旁觀者清”,當談判即將陷入僵局時,談判雙方對對方的認識常常是誇大其詞、傾向負麵的。這時,存在派係觀點的人往往會傾向認為自己“更聰明、更誠實、更正直”,同時貶低甚至詆毀他的對立方。正因為這樣,常常使這類談判者覺得對方的立場言過其實,並過高地估計實際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