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沒有隻賺不賠的生意,賺賺賠賠都是經商常理。關鍵是賠了本,不要氣餒,要能從中找到教訓,防止再次失誤。有些老板一遇到賠了錢,就心灰意冷,從天上掉到地下,幹什麼都無精打采,這不是真正的生意人,而是投機商。真正的生意人明白經商之道在於:可吃第一次虧,但絕不吃第二次虧。
1.美國一位商業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做生意的宗旨就是要造就為數眾多的顧主。”任何一家以商業為本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必須要有顧客購買自己所銷售的產品。如果顧客太少,公司營業額不足,生意就難以維持。
2.有些人以為做生意很容易,出錢進貨,買買賣賣就是了。其實,做生意是很有學問的。其中,怎樣進貨,什麼時候進什麼貨,什麼地區進什麼貨,尤為重要。這就要求作深入地市場調查,掌握市場行情。但是,凡生意失敗者,大多數是因為事前沒有作好市場調查,僅憑自己的心血來潮,或者是僅憑一些道聽途說,就盲目進貨,最後導致虧本。
3.大錢沒賺著,你的心裏必然產生壓力,你不能從此消沉,需要從賺小錢開始。據研究,老板每天有87.5%的時間是在承受賺大錢賺不著的危機和壓力,隻有餘下的一些時間享受快樂。
生意並不是簡單的賠賠賺賺
贏得利潤的成功製勝法則是一個字——“賺”,但任何一個想做自己公司的老板,都想隻賺不賠,這是一種純理論的利潤觀念,實際上會這樣:既賺賺賠賠,又賠賠賺賺。不清楚這一點,是做不好公司的。盈利賺錢是公司的共同目的,但不可能總是達到這個目的。這就需要有步驟地去思考一下,看采取什麼行動,爭取多盈利、賺錢的機會。你能否真正成功,首先在於對生意的正確理解。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市場中的各種生意形式令人眼花繚亂,一頭霧水。而實際上,所有生意可以分為兩種基本類型。兩種不同類型的生意有著各自獨特的生意經,念錯了生意經是穩賠不賺的。麵對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著冷靜,處變不驚。古人說“安靜則治,暴疚則亂”。如果心裏先慌了,那麼行動必然要亂。隻有冷靜沉著,才有可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在印度一家豪華的餐廳裏,突然鑽進一條毒蛇。當這條毒蛇從餐桌下遊走到一個女士的腳背上時,這女士雖然感到了是一條蛇,但她未慌亂,而是一動不動地讓那條蛇爬了過去。然後她叫身邊的侍童端來一盆牛奶放到了開著玻璃門的陽台上。一位一起用餐的男士見此情景大吃一驚。他知道,在印度把牛奶放在陽台上,隻能是引誘一條毒蛇。他意識到餐廳中有蛇,便抬眼向房頂和四周搜尋,沒有發現。他斷定蛇肯定在桌子下麵。但他沒有驚叫著跳起來,也沒有警告大家注意毒蛇。而是沉著冷靜地對大家說:“我和大家打個賭,考一考大家的自製力。我數300下,這期間你們如能做到一動不動,我將輸給你們50比索。否則,誰動了,誰就輸掉50比索”。頓時,大家都一動不動了,當他數到280個數時,一條眼鏡毒蛇向陽台那盆牛奶遊去。他大喊一聲撲上去,迅速把蛇關在玻璃門外。客人們見此情景都驚呼起來,而後紛紛誇讚這位男士的冷靜與智慧,如果不是這一招,此間肯定有不少的腳要亂動,隻要碰撞到眼鏡蛇,後果便可想而知了。他笑著指指那位女士說:“她才是最沉著機智的人”。這個故事中的女士和男士很值得我們商家學習。當商戰中麵臨危局的時刻,同樣需要這種沉著冷靜的心理品質。人在危急時容易恐懼、緊張、行為失措。而一旦冷靜下來,你的智慧就會“活轉”起來,幫你尋找到擺脫危機的辦法。簡單地說,做生意就是滿足顧客需求而獲取利潤的全部商業活動。生意應該具備以下條件。
1.有產品出售
做生意首先要確定經營銷售哪些產品。公司所經營、銷售的產品可以是進貨,也可以是自己製造的產品;可以是有形產品,也可是無形產品,但應該是“適銷對路”的產品。所謂適銷對路,通常是指:所要銷售的產品能較好地在物質上或精神上滿足某類顧客的需要,並為他們所樂意購買和使用。
2.賺取利潤盈利
賺錢是公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公司開門營業需要各種開銷,諸如租金、水電費、電話費、廣告費、公司職員薪金,以及各種商品或服務的購置成本等等。出售產品所得款項,要是扣除上述各項開支還有盈餘的話,才算得上是利潤。但是,必須獲得足夠的或相當價值的利潤,或者盈虧兩平,不賠不賺,公司生意則隻能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簡單重複的運作。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追加投資,擴大營業談何容易!要是持續性的虧本,或者完全喪失了盈利機會,那就隻好關門大吉了。
3.擁有顧客
美國一位商業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做生意的宗旨就是要造就為數眾多的顧主。”任何一家以商業為本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必須要有顧客購買自己所銷售的產品。如果顧客太少,公司營業額不足,生意就難以維持。雷·克羅科是靠經營“麥當勞漢堡包”成功發跡的,他之所以一貫堅持嚴格的食品清潔檢驗標準、規範化的高質量和顧客食用環境的舒適,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更多的顧客。那麼,怎樣才能做成生意呢?現有兩種較為典型的看法。一種認為有錢賺就算是做成生意。另一種看法則不以為然,認為如果靠碰運氣賺了錢,不能算做成生意,必須要實現期待的目標才算數。美國一家公司的副總裁曾發表過這樣的見解:“假如我們對明年可以做些什麼生意——可以賣些什麼產品?賣多少?賣給誰?竟沒有一個合理準確的預計,那是做不成生意的。”“就算下一年所得到的營業額大大超乎原訂計劃,如果實際出售的產品卻不是我們預計所要銷售的產品,那隻不過是碰運氣,而不是某種可以控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