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管理學者華德士提出:21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他認為,不隻是企業、產品需要建立品牌,個人也需要在職場中建立個人品牌。個人品牌對於自身事業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
企業家的個人品牌,甚至可以決定一個企業的品牌;對於一個職業經理人來說,個人品牌是職業發展的助推器,借助它你可以更快地得到升遷,平步青雲;對於一個普通工作者來說,個人品牌能使你在職場沉浮中立於不敗之地,使你有機會獲得加薪或獎賞,甚至作為高薪的特聘員工,成為競爭對手爭相獵取的“獵物”。
在某家外資企業就職的小王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德才兼備、盡職盡責的小王就職的公司已多次裁員,但他卻“巋然不動”,因為他不但學曆高,技能好,工作責任感也很強,用老板的話講是“忠誠度高,‘經久耐用’”。像這樣在行業中形鹹個人品牌的人才又何止小王一個。
劉先生可以說是鹹功塑造個人職業品德的又一個典型例子。劉先生原來在一家律師事務所上班,但最近他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自己做老板,生意非常紅火,門庭若市,因為一貫仗義執言的劉先生在律師界內外的口碑都相當不錯,“打官司,找劉先生”已成為許多人的默認“主頁”。
可見,一個人要想保持職業常青,就應當在工作中樹立起自己的個人品牌,這樣才稱得上是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建立個人品牌,首先要進行“品牌定位”。弄清幾個問題:你想要成為什麼?你的工作有價值嗎?你有價值嗎?個性不同,每個人的品牌定位就不同。找出自己與他人不同的特點:別人認為你最大的長處是什麼?最值得人注意的個人特點是什麼?
26歲的李勝是惠普公司科技電信部的一名業務員,他既沒有管理者的職銜,也不是重要的小組成員,但是他的工作是代表惠普科技了解客戶,組織公司的資源,滿足客戶需求。李勝到電信部的第一年,分配的年度業績是220萬美元,實際上他的目標達鹹率超過300%,達到了700萬美元,是當年的超級業務員。
李勝說:“我非常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就是善於溝通協調,希望自己可以讓同事和客戶感受到他可以信任我,並且可以被了解”。李勝非常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質,並善於給自己定位。
其次,個人品牌必須以道德為基礎。品牌即人品,這句話在個人品牌上更容易理解,即一個人的人品,決定一個人的個人品牌。人品有優劣,個人品牌形象也有優劣,但是兩者不能輕易畫等號,因為人是一種善於偽裝的動物,真假優劣需要認真辨別才能定論。因此,個人在樹立自己的品牌時,還應該努力除去自己身上的道德汙點,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否則,再富有魅力的個人品牌也隻是一層薄薄的窗戶紙,一捅就破,隨即“原形畢露”。
再次,個人品牌的形成要靠學習來支撐。在形成自己個人品牌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有終生學習的觀念和行動。雖然很多人都在叫嚷著終生學習,很多人都會說自己明白終生學習的道理,但是,仔細觀察其行為,卻不能不說很遺憾,因為他們隻是停留在“明白道理”的層麵上,根本就沒有將終生學習的理念變成日常行為。時間一長,個人綜合素質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良好的個人品牌自然很難樹立起來。
當然,個人學習必須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而且計劃必須根據個人的發展及時進行調整,以適應個人發展的需要。至於個人在每一階段學習的內容和方式,則可以根據個人的人生目標、興趣愛好以及自身財力來確定,必要時可以向相關人員做適當的谘詢,以保證學習內容的科學性以及最終的學習效果。最後,建立個人品牌還要學會包裝自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觀念是不利於建立個人品牌的。包裝就是要展現品牌的個性。什麼是成功的包裝?職業谘詢師認為,像商品的包裝一樣,有吸引力的包裝都有共通之處,那就是生命力、明確、信任、耀眼、平易近人。但要注意,過分包裝會適得其反。
競爭不可怕,裁員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並無太多能讓人記住的東西。在工作變換越來越頻繁的年代,你不可能永遠屬於一家公司、一個職位,你也不可能總是隻做一名普通的員工,你應當把自己當做一個品牌來經營。
在建立個人品牌的過程中我們要抱著對自己負責、讓自己受益的原則,不要因為外界的一些影響就改變自己的原則。努力工作,把事情做好,當時沒有人看見不是關鍵,短期內沒有人知道也沒關係,但是長期堅持下去,自己的個人品牌形象就會漸漸被公司認可,直到最終被社會認可。顯然,當個人品牌被廣泛認可的時候,個人必將是“名利雙收”,個人也自然而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這個觀念看起來簡單,但是,真正認識這個觀念則需要一定的時間,很多人隻有經過職場的起起落落後,才能慢慢體會到這個觀念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