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小米的產品布局是一個點,是支撐小米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小米的生態鏈是一條線,能夠對資本、技術和理念進行有效的傳遞和輸送;小米的生態群落是一塊麵,能夠將小米所有的創意、產出和成果融合在一起,重新締造出具有綜合意義的“小米製造”。隻有當小米在生態群落領域作出成績之後,小米才會真正坐擁根據地,不必擔心後勁不足或是後防不穩的問題了。
事實上,小米的生態群落,不僅是布局在互聯網應用服務的領域內,也逐漸延伸到其他實體周邊的商品市場中。這個信號證明了小米是在擴張中前進,在前進中總結擴張的經驗。特別是在雷軍係的有力支撐下,這個生態群落會日益壯大,形成閉環的完整體係。
專注階段性目標
任何一家企業的發展,都不能一蹴而就,即使像小米這樣成長速度驚人的公司也是如此。打個比方,人和長頸鹿的脖子長度懸殊,但頸骨都是七塊,隻是大小不一罷了。小米再快,也要經由不同的發展階段,才能實現從無到有的互聯網思維奇跡。
小米的快不僅體現在手機速度和公司發展上,也體現在它為了實現最終目標的火爆勁頭。雷軍說過,要讓小米做高端的智能手機,這是一個遠景目標,但是為了達成,小米在火爆推進的同時,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著它的計劃和夢想。
雖然雷軍在互聯網上一呼百應,但是對小米科技而言,從創建的那一天起,它就不得不麵對著“出身卑微”的現實。也正是草根化、山寨化和平民化的天然因素影響,小米比其他手機更急需擺脫這些容易被市場誤讀的關鍵詞。於是,小米開始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與競爭對手鏖戰,與世俗偏見對壘,與消費者苦口婆心地交纏……終於,小米取得了裏程碑式的跨越。
就在人們一窩蜂地學習小米怎麼這快就崛起的秘訣時,不要忘了,如果將小米的成長史慢放,會發現它是在快速的循序漸進中發展壯大的。
其實,小米比任何人懂得“欲速則不達”才是互聯網思維的真諦。小米,將一個個階段性目標嚼碎之後,才漸漸吃成了一個強壯的“米胖子”。
慢,是為了更快
小米用兩三年的工夫就火爆中國,它不是以速度取勝,而是以步步為營而致勝。雖然小米科技是在2011年成立的,但是在那之前雷軍已經做好了各方麵的準備。
在金山時代,雷軍就積累著豐富的經驗,雖然金山是一家軟件公司,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很多理念相左,然而在基本的企業管理方麵還是可以借鑒的。雷軍擁有二十幾年的管理經驗,知道哪些事情需要彙報,哪些不需要,哪些需要管,哪些可以放手。因此,當小米迅速發展之際,雷軍調動金山的經驗加強管理、做好企劃,並力保小米的文化不被稀釋,為公司的階段性成長提供了保障。
在雷軍豐富的經驗積累下,小米的揚帆起航就顯得更有計劃和步驟。盡管企業發展會麵臨著一些計劃外的因素幹擾,但雷軍還是排除幹擾,為小米在不同時期劃定了不同的成長任務:
一、樹立口碑階段
在小米即將推出手機之前,雷軍為公司設定的目標不是銷量,而是先樹立品牌形象,特別是讓無數年輕人為之著魔和激動額“青春和夢想”。在這個階段,小米要做的是讓人們記住“小米”這個名字,並盡可能地與其他山寨手機產生差異。畢竟,小米上市的年代,還是山寨機泛濫的時代,一旦被劃歸到這個群體中,小米在起步階段就會陷入泥淖。
正是因為有了營造口碑的需要,小米才不斷推出微電影、MV等時尚好玩的媒介內容,為的就是讓年輕人引發共鳴,進而產生追逐的欲望。在這個階段,小米不介意別人拿蘋果和三星與自己比,畢竟前兩者的市場口碑較高,小米應該專注在如何提高自身知名度的問題上,而不是盲目地效仿和詆毀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