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工時以下。

所得工資=實際工時×小時工資率

標準工時以上。

所得工資=實際工時×小時工資率+獎金係數×超時數×小時工資率其中,獎金係數在0~1間變動,反映不同的計酬策略。

優點:不易產生員工間成績爭議,產品質量較有保障。

缺點:不易激發工作主動性,會出現出工不出力現象,增加監督成本。

適合範圍:不易計件的、腦力型的任務和作業工作。

3、產值含量工資製。

類似於計件工資製,適合生產一線工人。

4、銷售收入提成工資製。

按銷售收入多少提取員工收入,適合營銷業務人員。其中,有兩種形式:

(1)底薪+銷售收入提成;

(2)無底薪的銷售收入提成。

5、專案包幹工資製。適用於科研單位、科研人員。

6、年薪製。適用於企業主要領導(董事長、總經理)。

(三)薪資方案製定

1、選擇影響職務工資的因素。

職務工資確定因素及等級劃分表

(1)企業根據自身情況篩選出的付酬因素。

(2)對各項因素確定評分標準和總分大小,形成標準評分表。

2、把企業中的每一個職務情況與標準評分表對比,可以計算出每一個職務的得分。

3、把企業中的每一個職務的得分,按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排列,再劃分出工資等級及相應的薪金數額。

(1)可歸納出企業(職務等級)標準工資表。

(2)工資等級合理劃分:

對大型企業,工資等級可能達到幾十個之多。

對中型企業,工資等級可以10~20個。

對小型企業,工資等級可以在10個左右。

本手冊給出的是五類十八級方案,有較大適應性。

(3)確定等級間的級差,拉開等級間的檔次。一般而言,在低級職務段相鄰級差較小(如10元、15元),隨職務升高級差逐步增大,在最高職務段相鄰級差最大(如100元、200元)。

4、以上所議薪資一般指稅後工資額,要由企業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故企業應考慮稅前工資總額對企業財務成本的影響。

5、加班工資隻針對初級管理員和工人,而中高級職員加班是無償的。

6、對員工普調(增加、削減)工資方法。

(1)同比例調整(如都增減5%),由此造成員工等級級差拉大。

(2)等額調整(如都增減100元),由此造成員工等級級差縮小。

(3)不同比例、不等額調整,可保持級差,但操作複雜。

7、對員工工齡工資製定方法。

(1)區分社會工齡和本企業工齡,社會工齡按一定比例折算為本企業工齡。

(2)工齡工資可為一年元,逐年等額遞增。也可在不同工齡段設定不同工齡工資標準。

8、考績與工齡相結合。

(1)考核優秀的員工,在同等工齡條件下,調薪幅度可大些。

(2)考核良好的員工,在同等工齡條件下,調薪幅度略小些。

(3)考核合格的員工,則按一般標準(或下調、微調)調薪。

(四)、薪資管理綜述與策略

1、關於年功序列工資製。

優點:培養員工對企業的絕對忠誠以及“企業是家”的觀念,員工流動性最小。

缺點:唯資曆是論,可能與真正的能力脫(節),壓抑積極性與創新。

年功序列製在新的經濟時代變得弊大於利。

2、關於技能工資製。

這是一種新的工資製度。每人都從最低工資出發,按員工工作或考試顯示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逐步加薪。

優點:減少骨幹職工的流動性,促使職工自發提高技能和多崗位適應性。

缺點:職工要求公司強化培訓,推動企業培訓費用與工資開支互動增長。

3、管理者薪金製定策略。

(1)對初級(基層)管理者,主要考慮外部人力市場同業職位薪金競爭性。

(2)對中級管理者,主要考慮其資曆、經驗專長、過去工作貢獻確定。

(3)對最高級管理者,主要由企業規模、行業性質、工作績效決定。

4、企業生命周期階段的薪資策略。

(1)創業初期,職工尚不穩定,應以公平為主,著力提高企業總體平均工資水平,促進員工安心、敬業。因尚無明顯業績,故工資等級差距不宜過大。

(2)成長期公平與效率兼顧,拉開一定的收入差距,建立相對正規的工資製度,適度用業績獎勵調(節)。

(3)成熟期和衰退期以效率為主,激發員工工作熱情以延緩企業生命周期,故應實施拉大收入差異的工資製度。

(4)當企業盈利較多時,可給員工普加工資;企業盈利較差時,可對員工削減工資。

5、國外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企業各級員工大多數(主觀上)認為其報酬所得抵不上其作出的貢獻。為避免其副作用,企業薪資製度應有一定透明度,可以讓職工參與獎勵決策,實行集體分配獎金製。

6、當工資製度不公平並難以調整時,可采取其它非薪資方式予以補償。